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马云、任正非会有一番博弈吗?

华为考察

导读:2017年以后,在本地会有一番持续的博弈。不过也是中国ICT基础设施融合加深的动向。

新京报今天罗列了任正非年初以来密集拜访地方政府的消息。我之前也注意到这一动向。

过去多年,华为虽然也作政府部门单子,尤其依赖运营商,但整体来说,任正非似乎刻意与政府、官员保持着距离。当话题涉及国际化时,有时还有种隐秘地淡化红色的用意。

但时光变了。过去华为集中在运营商业务上,现在更多期待企业级业务。而发展企业级业务,它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跟政府保持太多距离。

一国国民经济中关键行业,往往都是国有性质或政府管控较深的领域。政务不用说,华为擅长的电信领域不用说,诸如金融、电力、大交通等等领域,莫不如此。当然还有一些关键的制造业。

这就意味着,华为到了一个必须跟政府密集打交道甚至抱大腿的周期。任正非本人这两年跟政府开始走得更近,去年甚至还多次在国家领导人旁边现身。我在任正非在虹桥机场被前同事偶然拍到的话题上说过,即便没有偶拍,他也到了一个通过大众注意力向当局、整个社会传递某种开放形象的周期。

面对诸多行业,跟政府打交道,需要部分务虚,需要涉入城市治理甚至整个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从而需要打包成一种整体的解决方案。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都是如此。通过地方政府然后向下宣贯,容易形成示范效应。

但这种动向就会引发新的博弈。因为巨头们都在通过这类策略渗透同类市场。比如,阿里、腾讯们也在快速本地市场,也在嫁接地方政府。

比如之前的“云上贵州”,就是阿里云平台第一个整体合作的地方项目。其他区域、关键的政府机构,也持续嫁接合作,阿里与金融、海关、交通部门都有合作的案例。截至目前,当然,整体上,阿里的优势地盘仍在于庞大的中小企业群。

但是,双方在区域经济的云计算领域会有一场角逐。

华为早已经不是一家硬件公司(其实本来也不纯粹是),无论是运营商业务还是如今重点突起的企业级业务里,大量服务都是以软件与互联网形态体现。是啊,新的ICT基础设施服务商,本身就是云计算时代的构成部分。要从互联网维度审视它的存在。而互联网服务本身更多是软件形态的服务。

阿里当然更多以软件形态提供服务。它的开台,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集成商。它跟华为看上去不是那么直接肉搏,甚至还有很多层面的合作,毕竟阿里需要华为们的服务器等产品。但是,后者也只是它的一部分 。在软件与网络基础设施服务形态,它们会有持续的竞争。

尤其是目前与地方政府的战略合作,它直接关联着阿里从中小企业向上渗透关键行业、电子政务乃至整个智慧城市。

本质上,华为与阿里都是基础设施企业。当然各有参差。华为偏重硬件,但也能提供云管端的垂直一体服务,甭看它常常说呗集成,其实行业里统筹力量很强。这是一家善于韬光养晦的公司;阿里几年前也提出了云端计划,马云甚至将它标榜为未来10年的战略,当时是跟从IT到DT一起论述的。阿里强大的赋能,会搅动偌大的商业版图,动摇很多过去巨头的生意。同时,跟着阿里作生意的更多。

华为存储已经很强,也有更多垂直的布局,尤其是半导体。阿里存储路径不同,但是数据库很强大,飞天系统及其周边,有100多款产品方案。

相比华为,阿里底层生态触达更好。它有强大的数据优势。华为也有数据,只是更多流动在管道中,B端部分直接变现会违反它的价值观,C端的流量,比如华为消费者云事业部,其实也已经有很多变现的手段,只是这部分还不能真正打破边界去宣传。不过,华为在通讯业标准领域的地位,更具底层优势。未来5G开启后,它的整合力会更强大。

其实双方在数据的价值观上已经隔空交火。我记得前年,就在阿里云北京一场大型发布会后,华为方面幽幽地传播了自己的数据价值观。

就是说,同样是ICT类企业,它们虽然有很大差异,但就未来硬件趋于标准化,更多依靠软件与网络定义来看,它们之间少不了竞争。

过去两家公司合作大于竞争,但2017年往后,在中国竞争的味道会浓于合作。

在全球范围,任正非的名声覆盖面未必如马云,后者已像一个时代英雄。但任正非更有沉稳之气,他被中国当局、以及海外诸国家视为中国原始创新的传奇人物。他们都有强烈的危机意识。

但我相信,华为也不那么轻松。这几年,任正非虽然没写什么华为的新冬天,但是几乎每隔一段,都有危机意识的渲染。越是市场地位最强盛的时刻,行业里往往酝酿着颠覆的生机。昨天看了美国几大巨头在天空互联网等领域的最新探索,华为的未来也充满一些不明朗处。即便眼前,年报显示出,未来一个周期,它也要面临营收增长乏力、毛利进一步下滑的双重压力。它确实处于一段驱动性业务的转轨期。

阿里们也会给它新的压力。联通混改,即便阿里最终不在其中,我也认为,渗透电信运营商一定是它未来的动作。这个可以补足它在ICT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无论中国还是全球,未来相当长周期,忽视运营商都会充满风险。用华为一名业务主管的说,运营商浑身都是宝。所以,如果阿里能参与混改,我并不以为这是出于当局的某种意志,要它参与,它一定有阿里长久的愿景。

乐观一点,其实,混改不仅涉及电信运营商,它也是中国互联网业通过重塑基础设施来获得成长的动作。甚至也可以这么说,它也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关键信号。基础设施部分割裂,纵向缺乏垂直整合,横向又有区域条块的分割,本就是中国多年来经济缺乏效能的原因之一。

相信阿里还会在全球范围补足这一短板,从而获得更强大的平台整合力。

当然阿里同样面临许多压力。但我认为,若将它的基础设施列为观察维度,它仍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未来多年,它与华为们的竞争不会处于下风。

当然,我只是叙述一种观感,不是严格的论证。双方仍会有深度的合作。只是,就生态来说,它们确实无法绕过巨大的博弈。记得去年初,阿里与一帮本地企业成立物联网联盟,而几乎同期,华为密集传播它参与的NB-IOT,它的国际范更足。记得同期,英特尔也与美国一帮企业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若从全球来说,这种动向反应出,未来的竞争,尤其是这种体量的公司,单体肉搏的案例会越来越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走向一种联盟或生态竞争。

我觉得,未来,在面向全球的布局进程里,两家公司可能会有更多合作。后话了。

2014年,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说到影响未来多年全球科技业竞争格局的要素时,也提到了阿里与华为。

华为们与阿里们在本地一定会有比较深的博弈,会持续多年。

但是,同样,我比较乐观地说,这种博弈一是会促进科技板块内部的整合,基础设施的交汇会大幅降低整个社会的成本,效能也会提高;二是它也会推动本土各种产业之间发生融合,促进数据广泛共享、流动。

而我始终坚信,未来真正的产业生机,会在交汇地带。不经历这个重构的过程,所谓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什么供应侧改革云云,都只会在过去的路径里,一个个都是孤岛局面,怎么可能真正实现。

事实上,在我看来,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种种理想的智慧概念,迟迟打不开局面,不在于技术,正在于各种产业壁垒与孤岛效应。即便5G时代来临,也不可能真正实现。这类概念都带有乌托邦的印记。就像一个国家绝对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一样,类似深度的科技概念,同样不可能在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实现。它们都只是一个过程。

所以,将阿里们、华为们现有生态博弈,放在这一层面,其实都不过是非常小的边角之争。它们都只不过从自己擅长的路径走向融合的世界。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马云、任正非会有一番博弈吗?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