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学数学,做市场,转研发,做永不停歇的奔跑者!

奔跑吧,披荆斩棘的少年!

陈纳威

学数学的我,投身市场

上学那会儿我学的是数学,从本科到硕士,一连七年和数学“死磕”。那时候的我常被问到两个问题:为何学数学?为何不读博?这两个问题我都认真思考过:第一,我是个比较“笨”的人,遇惑不解总耿耿于怀,方向不明则无从下手。本以为数学好的人比较“聪明”,现在看来真是因人而异。第二个问题就更直接了:上了这么多年学,该赚钱了!当时通信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我便顺应时代潮流,跨行成了一名通信人。

图片毕业季“秦岭顶”挑战

跨行就业实属不易,处处皆“惊喜”。坚定应聘研发的我,入职时又被“甩”到了市场。在经历四轮面试后均被给出“你适合去行销做市场”的建议。

听劝是我最大的优点,我当时想:一个人的建议太主观,应该是他不了解我;第二个人也这么说,应该是市场口缺人;可第三、第四个人也给出同样的结论呢?或许是我真的不了解自己?也许我有“营销”天赋?年轻人就要多尝试,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跨行再跨行,拎包奔赴市场,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正式投入工作后,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要用三年时间成为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为此,我积极向周围的专家讨教产品和方案知识;向客户请教网络建设思路、常见的困难问题;在网络上学习通讯相关的基础课程、最新技术,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彼时的市场以打项目为纲,岗位变动频繁。我在营销展会里站过台,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做过宣讲,也当过测试代表和项目经理;我在集采期间一天打了一百多通电话,超出手机最大通话记录条数限制;我去过国内所有省份做客户拜访和技术交流,出差计划经常排到一个月后……

数年的市场工作让我了解了项目运作的方式、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学会了各专业团队协同的工作方法,面对瓶颈能够主动寻求突破口。当我做到得心应手、已拿到所在公司的最高荣誉和永久合同时,一颗不安分的心却开始躁动,是时候要变动了,去更高的平台。于是,我选择了华为。

融入研发,我便是“专家”

兜兜转转多年,我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华为西安研究所的一名无线研发人员。从到处出差的产品经理换到固定的研发岗,可谓从外到内的改变。

朋友曾给我讲过一个笑话,他们公司召开代码表彰大会,获得一等奖的他被安排在最后上台领奖。依次看到三等奖头发花白、二等奖发际线“趾高气昂”,以及颁奖嘉宾的地中海,他心里越发不自信,“感觉自己能力不济,不配获得这么高的荣誉”,临上台前还刻意整理了一下衣着——揉乱了头发,脱掉了正装,袒露的格子衫维护程序员最后的尊严……听完我笑出了眼泪,因为我也曾刻意改变衣装去融入环境,特别理解这种心理。

转身研发最初的两个月,我主要负责网上问题分析,需要做大量的数据处理,当时我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均达不到主管要求。一次聊天中,主管调侃我说:“不愧是做行销的,衬衣穿得比你画的图表好看多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着实刺痛了我的神经。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再也没穿过衬衣和皮鞋,取而代之的是无领白T恤、套头衫和运动鞋。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白天正常推进手头工作,晚上留在办公室,看着指导书,将组内优秀分析案例啃了个遍,学习大家的经验;又把常用的洞察和分析方法重做了一遍,修订了其中的错误,为此常常熬到凌晨两三点。为了节省时间,我索性将洗漱用品放在办公桌下,困了就睡在办公室,一个月里,我有一半时间睡在公司,另一半时间回家换衣服。同样是刚入职的阵痛期,心境却大不相同:上一次是毕业时的入职培训,面对晦涩的专业词汇和通信知识,我通宵达旦地恶补,彼时的通信小白尚能自信满满,而此时的行业“老手”竟倍感悲壮。我也曾问自己后不后悔,转身的决定值不值得?答案是,只要对得起这颗不安分的心就值得!什么时候不敢去挑战了,那才是彻底输了。

偶尔心情低落时,我会翻看培训期间的《能量卡》寄语:“逆水行舟,勇于挑战”“每一份努力背后必有丰厚的回报”……最终,我用勤奋和努力再闯一关——不但顺利转正,而且大幅提升了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转身之后,我面对的工作场景也变了。以前是我带着研发专家去和客户交流,如今我自己成了“专家”。有一次,我们和客户技术最牛的单位——研究院做交流,我遇到以前合作过的客户L,一年前我曾作为测试代表与她对接。这次她见到我便说:“威哥,好久不见,这次你带队交流啊?”我开玩笑地答道:“是啊,这次我还要替专家主讲呢。”

交流的课题是物联网多载波组网,客户最关注的是有限带宽下最多可以开启几个载波资源。这是个典型的最优解问题,相当于在一片尺寸固定的空地上规划一个停车场,要让大小不同的车辆尽可能多地停进去,且不影响车辆自由通行。

这类问题我在读书时曾研究过,对于理论上的建模方法和解题所用的数学工具,我已“胸有成杆”,再加上模拟仿真和实测分析印证,此“杆”便成长为“竹”了。后期,团队的实际测试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分析结论——最大可开启三个载波资源。在这次交流中,我们与客户针对模型的构建、仿真和测试等环节进行了深入讨论,还特地做了外场验证。最终,华为的建议方案被客户纳入集采技术规范要求。

交流会结束后,L客户专门过来找我聊了几句,得知我已转到研发岗后,她朝我竖起大拇指说:“有研发那味儿了。”我脸上泛起欣慰的笑容。通过这个课题及后续相关的技术推进,我逐渐有了研发的自信,也感谢曾经被数学折磨的经历。

图片外场验证

现代版“曹冲称象”

对我来说,外部项目目标的达成固然是一种激励,但研发内部难题的攻克更让人有成就感。在研发体系中,孵化新的方法论和解决方案是例行工作,但如果不能批量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它们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具备工具化意识,让新成果高效落地,为方法论注入商用价值。公司的强大优势是具备一支专业的工具开发团队,但同时又设置了一道关卡——内部结算制,所有工具孵化项目均要有“投资”。

记得刚做SE(系统工程师)那会儿,我负责的物联网项目并不被看好,研发投入有一定风险,虽然售前和售后对其配套的仿真工具均有需求,但都不愿意承担开发工作。彼时的我满怀激情,拉通两边的部长,一边描绘功能实现后的应用前景,一边讲作为工具部门的责任,苦口婆心地说了半天。两位部长对我的诉求表示理解,但依然不为所动。铩羽后的我也意识到“价值驱动”的深邃含义——风险项目不宜重兵投入,即使需求合理。

无独有偶,一年后我转入存量部门,再次遇到方法论需要工具化的问题。在负责FDD(频分双工)网络建设推演时,我意识到4G和5G异制式干扰评估的难题需要用工具化的方法解决,但4G和5G两方团队均不愿为这个尚未出现的问题投资孵化解决方案。在小组讨论应对策略时,多数人建议采用惯用的单点测试验证的方法。

“你有别的想法吗?”主管问我。

“可以尝试仿真的方法,只需要改造现有的仿真工具,不过会比较耗时间……”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我在对仿真系统做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给出的答案。

“给你一个月时间,不能再多了!没有结果立即止损。”主管最终敲定了策略。

当时我所在的项目组刚成立不久,各种问题一股脑涌来,能给我一个月时间来研究尚未出现的“敌人”,实属不易。

领到任务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我脑海里酝酿着——既然干扰的本质是无用信号功率的叠加,那为何不将异系统间的干扰等值转化为系统内的干扰进行评估呢?借用曹冲称象的原理,异制式干扰的“象”不好称,等量的同制式干扰的“石头”却有现成的工具。而我只需要造一艘可以等值转化的“船”,问题便迎刃而解。

接下来的几天,我在吃饭、跑步、上厕所等闲暇时间,反复琢磨该思路的细节,最终认为是可行的。于是,我翻出仿真算法指导和4G、5G物理层结构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打算重新构建仿真算法,从基础的干扰模型构建做起。其间,遇到仿真算法不清楚的,我便去请教算法负责人;遇到系统间干扰测量原理不懂的,就去请教干扰专家…….多亏了公司的平台优势,不管有什么困难,总能找到对口的专家和资源。最终,在仿真算法专家Z姐的帮助下,我完成了4G和5G异系统仿真方法的构建,并且做了配套的工具,运行结果也符合预期。

时隔不久,欧洲某大T客户果然提出了同一段频谱4G和5G异混使用——插花组网的干扰评估问题,我们的方法论有了用武之地。最终,我们用4G和5G异系统仿真的方法评估出插花组网相互之间的干扰影响大,促使客户放弃插花组网,改用连片建网的策略。2020年8月,无线产品线公布了年度十大难题,插花组网干扰评估的问题赫然上榜。见机不遂者陨功,我主动联系了课题负责人,推荐使用理论仿真和实测相结合的方法解决该问题,最终该建议被采纳。直到今天,仍然有项目在使用这个评估方法。能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便是方法论的生命力之源吧。

类似这样的难题在研发领域并不少见,每次挑战成功,都会获得相应的回报——发过专利、受过嘉奖。这也印证了金一南教授的话:“做难事,必有所得。”可我理解的所得,也仅仅是在研发这条路上勉强立足,距离我想要达成的成为真正的“专家”的目标,还差很远。

图片

2022年获得“总裁个人奖”

创新路上,永不停歇的奔跑者

十年前我开始训练长跑,不是因为喜欢,只是寻找一种和惰性对抗的方式。起初,我的目标是跑一万米,自我感觉若能一口气跑完,就有自信挑战任何困难。坚持训练八个月后,我便能跑完八千米了。于是,我调整了目标——冲击半马(21公里)。2015年以来,我先后完成了三次半马、一次全马(42公里)。人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更新目标,才有前行的动力。

从跑步中我体会到很多道理:在马拉松比赛中,一开始在起点的人很多,欢乐跑的、半马的、全马的挤在一起,跌跌撞撞地前行,时不时会踩到别人,大家相互嫌弃。可是到了难度更高的全马,便一路畅通,遇到跑不动的选手也会相互鼓励。其实,在研发这条的道路上前行也是同样的感受。工作有易有难,熟悉的课题易上手,选择的人多,但难免跌撞,收益贫薄。而探索未知课题这条路难度大,鲜有人走,去尝试,说不定有意外的收获。

2021年,我所在的团队主攻5G网络FDD制式拓展。一开始,大家都围绕传统的覆盖、容量、速率这些耳熟能详的方向去挖价值,但很快就遇到瓶颈。挖掘新价值成为时下亟待解决的任务。一番头脑风暴后,有人提出,现在流行虚拟云游戏、XR(扩展现实)业务,对网络时延要求苛刻,为什么没有人去讲5G短时延的价值呢?大家听完眼前一亮,但在详细梳理前人的工作成果后,我们发现,网络时延从指标定义、度量方法到提升方案的整个链条中还存在很多空白,要想真正应用到网络建设中去,任重而道远。

在公司目前的考核标准下,研究时延这个课题风险很大,主管建议我们谨慎投入。凡事有得有失,就像创业,看准了机会就及时行动,就算未达到预期,也不过留点遗憾,如果不做,空留后悔。思虑再三,我们团队还是决定要做,于是便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完善指标、定义尺子……再一步步迈向网络洞察,一路走来,各种问题、碰壁和失落,中间的曲折不为人知。有一次,为搞懂一条时延统计指标的具体含义,我先后求助了数十人,反复翻看协议比对,才得到准确的理解。历经一年的打基础,我们终于实现了网络时延的可量化、可呈现,正好可以作为团队推广FDD时的亮点。

在网络时延可量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兄弟部门关注并投入到网络时延相关的工作中来,解决了一个个难题。虽然我们理想的时延建网目标还未达成,但它已经成为多家运营商网络建设的探索方向,也成为各个团队主动聚结力量新赛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5G网络的短时延价值将真正应用在游戏、XR等业务领域,在网络建设中成为客户投资的驱动力。

这便是我跑步体会到的另一个道理——瞄准目标,剩下的交给坚持。攻克难题的过程必然要经历一番酸甜苦辣,我们要学会补充能量、调整节奏、相互鼓励,将不利因素降到最小。虽然比赛的冠军只有一个,但只要不停歇奔跑的脚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

图片

新加坡全马赛

图片

马拉松奖牌

来源/《华为人》
赞(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学数学,做市场,转研发,做永不停歇的奔跑者!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