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声明的是,我不懂互联网,尤其不懂互联网的术语,我只能用传统大叔的思维,来思考正在发生的未来。我相信传统大叔们很关心这个问题。我更相信互联网原住民也想听听传统大叔的看法,以便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相。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伤害你的,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互联网冲着供应和需求的背离而来。如果这个猜测是正确的,那么互联网是人类的福音。
互联网将在何种意义上会改变这个世界,我认为互联网会改变产业组织方式。产业组织方式,也可以理解为产业再生产循环的组织方式。同时,互联网也会改变企业的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方式,可以理解为企业再生产循环的组织方式(姑且不论企业组织方式问题)
产业组织方式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可以把人和人直接连接起来,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网络化的关系体系。对产业社会来讲,就是形成供求一体化的关系体系。说白了,供应者和需求者可以直接联系起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连接起来。智能手机就是每一个人的一个器官,每个人可以凭借这个器官,与别人结成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人们完全可以依靠这种一体化的关系体系,来完成供求者之间的劳动互换和利益互换。没有必要像过去那个时代,必须通过产品或借助于商品,来完成供求者之间的劳动互换和利益互换。也没有必要像过去那个时代那样,从分工入手,经过严密的组织,去生产产品或物质财富。事情可能倒过来了,是从组织开始,从构建一体化关系体系入手,反向组织生产,组织供应链的生产。
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互联网是上帝给人类的一种恩赐,尤其是对中国人的一种恩赐。作为上帝的一种恩赐,它绝不是为了某些人或某个利益集团的一己私利,而是为了解决以往产业社会造成的一种恶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供求背离的问题。供求背离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威胁到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这是大事,这是天道,这是互联网创新真正的方向。
在这之前,我们还真看不出来,如何去解决工业社会的供求背离问题。我们只知道工业大国为了争夺市场和资源,大打出手。互联网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希望,它可以帮助人类解决供求背离的问题。
工业社会开启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理论也被称作为分工理论。他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自觉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物质财富创造的效率。
分工之后,如何变成一个整体呢?亚当斯密用看不见的手,来解决供求一体化问题。不经意当中,就把供应者和需求者的关系,简单化为产品供求关系。也就是,借助于产品这个媒介,来解决供求一体化的问题。
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使这种简化变成现实。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简化为物和钱的关系,简化为,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关系。并且人们可以依靠货币的力量,拓展交易的空间范围,以及提高量产量销的规模,出现在陌生人之间的交易。
供求一体化的实质性内容是,解决劳动互换和利益互换。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就在于依靠一种凌驾于个体之上的权威的力量,来协调供求者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
这是一种几近完美的理论,西方社会就遵循这种理论,作出了制度性安排,或者说,依据这一理论构建了社会制度。人们习惯上,把这称之为市场经济体制。很多专家学者开始玩这些经济体制,建立了所谓的经济学。按中国人的解释,经济学就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并把亚当·斯密尊为鼻祖。
几近完美但不等于完美,否则,亚当斯密不会有另外一本书《道德情操论》。很遗憾,经济学家并不把道德情操纳入经济学科的范围。他们关心的是规模递增带来的收益。德鲁克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当不了经济学家”。不过他倒是拿到了总统自由勋章,以表彰他的经世济民思想对社会的贡献。至今为止,在美国历史上只有两个平民获得过如此殊荣。
很遗憾,人类社会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为每一家企业的商品,确立起普遍的诚信。相反,每一个企业面临着的生存竞争压力,使一切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学问都失效。尤其是营销学,蜕变为一种销售策略,一种促进销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