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常被误认为是官僚体制的同义词。这的确是管理常犯的弊病,起因是误判了本身为目的并把机构当成手段,尤其是那些禁不起市场和纪律检验的管理阶层。
预防、革除(如果可能的话)这种弊病,是每一个有能力的经理人所责无旁贷的,也是管理书籍应该极力提倡的。
究竟“管理是什么?”首先,我们藉由管理的任务来对管理下个定义。管理有三项同等重要但本质不同的任务,管理阶层必须执行这些任务,使机构能运作并有所贡献。
一管理的每一个决策,都应以经济绩效为首要考虑
一个机构的存在,是为了特定目的与使命,为了特定的社会功能;对商业企业而言,就是经济绩效。
关于这项使命,企业与非营利机构有所不同。只有企业才需要肩负经济绩效这种特定使命。根据定义,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经济绩效。对其他机构而言,例如医院、教会、大学或军队,经济是一项限制。但对企业来说,经济绩效是理论基础与目的。
在每个决策与行动中,企业管理必须永远把经济绩效放在第一位,而只有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成果才能合理化其存在与权威。如果管理的结果不能使消费者愿意花钱购取商品与服务,就是失败的管理;如果企业制造财富的能力不能改善或者维持,就是失败的管理。不论社会的政经结构或意识型态为何,企业都有获利的责任(有关利润的功能,请见第六章)。
因此,企业管理的第一个定义是:它是一种经济机制,特别对工业化社会来说,管理的每一个决策、每一个思考都应以经济绩效为首要考虑。
二管理要使工作有生产力,并让员工有成就感
企业(或任何其他机构)有一项重要资源:人。唯有使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力,企业才能运作。因此,使工作具有生产力,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功能。在此同时,社会的机构愈来愈成为个人找寻生计、获得社会地位、进入社群、得到个人成就与满足的媒介。因此,如何使员工获得成就感成为另一项重要课题,也是衡量机构绩效的指标之一,并成为管理的一项使命。
使员工有成就感,意指把人们当成具有独特生理与心理特性、能力以及限制的生物,并具有独特的行动模式;不像其他资源,人是有个性、公民权、对工作有自主权的,因此需要责任、激励、参与、满足、诱因、奖励、领导、身份地位及职责。
只有透过管理才能满足这些要求,因为员工——不论是工友或执行副总——必须从工作与职务所带来的成就中获得满足。而管理就是让企业动起来的机制。
三对社会有益,是企业生存的合理性所在
每个机构都是社会的组织,为了社会而存在,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只能以对社会有益做为其生存的合理性,而不是商业利益。
医院的存在不是为了医生与护士,而是为了那些希望能摆脱疾病困扰的病人;学校的存在不是为了老师,而是学生。忘记这点原则的管理,就是不当的管理。
不论从心理、地理、文化及社会等角度来看,机构都必须成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大多数的时候,这三项使命必须同时在相同的管理行动中完成,且三者同等重要。尽管我们将企业绩效摆在首位——它是企业的目标,也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但是,不是论企业总裁在经营事业方面多么擅长,如果与员工的互动不良,就不可能有企业绩效。短时间内也许看不出来,即使达成经济绩效也只是一时错觉,最后将造成资本的损害,增加成本以致企业失去竞争力,甚且导致层级之间的相互憎恨与争斗,使企业终至完全无法运作。至于对社会影响的管理不善,最终也将损毁社会对企业的支持,危害到企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