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十评华为任正非

参观华为

61导语:华为总裁任正非向习总书记的汇报材料,洋溢着深刻的战略思维、管理方略、人才理念和时代解读,是一篇光辉的企业管理学习文献。应该进入商学院的教学案例。

 

从数据看管理:华为2015年销售收入为608亿美元,3900亿人民币。而BAT三巨头去年总营收合计不足2500亿人民币。即便是营收和利润最高的皆为腾讯,其2015年总收入也只有1028.63亿人民币,大约等于华为当年营收的四分之一。

 

在向习总书记的汇报中,任总提出华为2020年销售收入要超过1500亿美元。意味着一个华为公司的营收,堪比一个中等发达国家,以2015年数据横向对标,1500亿美元可以超越西班牙和韩国GDP,逼近澳大利亚。真正的实现“富可敌国”,这是一家值得我们敬重并学习的民族企业。(刘强,某商业银行主任)

 

1
 遥遥领先与高处不胜寒

任总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汇报发言,气势磅礴,令人震撼。我在微信群转发时做了批注:高瞻远瞩与未雨绸缪,遥遥领先与高处不胜寒。这是即时的感受。回头再读,又有收获,可概括为六度。

 

高度:从华为的经营切入,以华为的状态为例,实际上讲的是国家和民族面临的挑战,使命感跃然纸上。

 

宽度:从公司经营到行业趋势,从国家发展到人类未来,从科研投入到基础教育,视野开阔。

 

长度:从目前看到未来,20乃至30年以后的事情。从长计议,战略思维。

 

深度: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深入、透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有思想和观点。

 

温度:尽管主题是华为感到迷茫,但带给人的是信心,是希望,是正能量,作者很自信。

 

灰度:不是绝对肯定,也不是绝对否定,有些含糊,但意思很清楚。任总一贯的表达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学术语言与生活语言交替,战争术语和管理概念并用,句子逻辑似乎不严谨,但思想和观点很深刻。(孙健敏,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华夏基石领衔专家,著名管理学家,《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2
 被“网红”,已颠覆人们对华为低调务实的一贯形象

从虹桥机场等出租车,到在海外代表处食堂排队吃饭,再到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又到这次接受CCTV采访,直到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作报告,任正非被成为“网红”,被认为是“高调”,确实颠覆人们对任正非低调务实的一贯形象。

 

其实,1978年任正非就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六千名代表之一,迎接科学的春天。任正非用了三十八年,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1982年,作为一千六百名代表之一,共议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任正非作为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距今天已经三十四年,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所不同的是,三十几年前,他更多的是聆听,参与。

 

今天,他在人民大会堂发出自己的声音,传递自己的迷茫和思索,其背后是基于管理华为二十八年的成长发展的感悟,抒发的恒久坚持是产业报国、科技兴国的情怀。这样高调一次又何妨?这样的网红一把又如何?(吴春波,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华夏基石领衔专家,著名管理学家,《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3
 请任总褪去行动上的“犬儒”习气

已处于“无人区”的华为,一要成为世界的华为。在金字塔的王冠上与世界级的基础研究团队共舞并从中获取营养。这方面华为面临的挑战是,怎样真正懂得去“尊重”人,而非仅仅是“利用”人!二要承担起“无人区”企业的社会责任,在社会基础的教育体制、治理模式和文化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与轨迹上发挥影响力。毕竟,华为的继续生长,不可能离开中国的土壤。而中国现行的教育,已不能支撑华为对基础理论研究、知识和最关键的——屠呦呦式“深板凳”人才的渴求。这两点,任正非已内心认知,但也期待他,一位内心深受毛主义影响的“中国人”,褪去行动上的“犬儒”习气,成为真正推得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大企业家”!(黄健江,华夏基石首席企业文化专家)

4
 华为的未来,更需要“千面英雄”

华为从以成败论英雄到不以成败论英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发言中,提到了华为一直大力提倡、全力推动技术创新,在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除了在资金保障、人才培养和引进、科研合作等方面外,还首次提出“不以成败论英雄”,“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来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创新中。建立试错、容错的机制、文化以及相应的制度,无疑是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

 

但华为的今天,却是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以奋斗者为本的基础上的,并逐渐形成了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以及“狼性”文化。创新面对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对此时的华为而言,也是其最大的不确定性。如何定义创新环境中的英雄、如何评价创新工作的成败,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需要在根本上进行创新。从目前科技创新较好的硅谷来看,开放的环境、透明的资本运作、完善的法律保障以及完备的人才成长机制,都是必要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华为的今天,完全是任正非的思想和意志的产物。华为的未来,更需要“千面英雄”的来到。(刘韧,国企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5
 华为并没有真正解决长远的战略问题

迷茫,这是如日中天的华为的第一真实感!渐入巅峰,中国高科技奇迹,被群起追捧,但是华为却并没有真正解决长远的战略问题。收入利润步入增长快车道,日子过得流油,但是华为至今缺乏汇聚和掌控全球十亿级用户的平台级的杀手级产品技术。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保证华为十年后依然在高科技第一阵营。而且越大越危险。这是再大的研发投入,再超级的体量与规模,所无法抵御的。任正非的忧患不是谦虚,而是真切而客观的。能不再迷茫,互联网时代大变革面前,这样的公司很少。小米、联想迷茫中,华为也迷茫。(方兴东,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

 

6
 文化,可能会对华为人构成挑战

任总的讲话是华为作为一家世界级企业的立场:创新,通过创新去形成核心竞争力,并要形成一个开放的科技讨论平台,还将创新与公司的理想链在一起,相信华为2020年能实现1500亿美元的目标。

 

任正非将创新的抓手落实到“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着眼精准,步履坚定,这也是华为30多年坚守的秉性,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板凳一坐多年冷,成了烧不死的凤凰。

 

华为过去很成功,但也历尽了世间沧桑;未来会更成功,相信挑战更多。特别是华为作为世界级企业,如何从跨种族、跨国界的生态下内生出大同的企业文化,并与现在华为文化共生,可能会对华为人构成挑战!(王奇珍,人力资源专家、某合伙企业执行事务合伙人)

7
 华为的这一次迷航,注定要孤独

二十年后,华为又一次进入了迷惘期。1996年着手起草基本法时的所谓迷航,华为并不孤独。那时的华为所进入的是一个喧闹的竞技场,前有国际虎豹,如爱立信、思科、西门子等跨国公司横刀立马,后有本土豺狼,如巨龙、中兴、大唐等国内企业围追堵截。作为小字辈的华为,迷惘的是我该如何与巨人同台竞技?我该向何处突围搏命?何处是巨人的软肋?我该如何磨砺针尖,聚焦在一个方向重点突破?这时的青春期迷惘,是有老师可教的,有最优实践可模仿学习的。只要做阿甘,认定了方向,确定了目标,选定了标杆和老师,华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一路裸奔。沿途有人为华为的“傻劲”喝彩,有人为华为暂时的偏航予以正确引导,有人为华为的裸奔递上裤衩。但二十年后,华为的这一次迷航,注定要孤独,且无人喝彩,因为华为已然是让人仰视的世界第一,已衣着光鲜,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被众人推进了本行业的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这种孤独至深而导致的迷航,只有任正非这样的伟大企业家,才会产生深重的忧患和危机意识,承担起引领的责任,在七十二岁高龄之际,再一次在看不清的茫茫黑暗中,用自己发出微光,带着他的队伍前进,就像希腊神话中的丹柯一样把心拿出来燃烧,照亮华为人前进的道路。(彭剑锋,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华夏基石创始人,著名管理学家,《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8
 保持谦逊和开放包容是必修课

任总的伟大在于能意识到危机的到来,任总的挑战在于不确定性的危机是无法测量和评估的,你永远不知道,到底下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和产业是在哪里爆发的,即便是任总自己。这将成为整个业界的新常态。如何战胜不确定性,将会成为整个时代的核心命题,任总得出了和德鲁克一样的答案:创新,但我们对创新一样知之甚少,所以对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来说,保持谦逊和开放包容都是必修课,谁知道你能牛逼多久呢?(于往,青年管理研究者)

9
 创新需要着眼世界、俯瞰全局

创新发展已成为治国、治企的主旋律,时代共同的主题。识变、应变、求变,把控趋势主动寻求发展机遇。持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所应承载的社会责任。

 

在确定与不确定的环境中,企业需要顺势而为做出战略选择,并要有坚守战略的决心与信心。的确,当一切都在重新定义,重大创新已进入高原地带,没有法规、没有理论支撑、甚至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需要有人探索前行,带领走出困境。构建开放共享、互联互通、共生共赢的思维架构与运营模式。今天的企业站位一定是产业、行业的层面,用升纬方式看待企业使命,同时要立足市场客户需求降纬实施。这对企业来讲是系统工程,要对战略、技术、人才等高端资源要素重新定义与组合。战略上方向并持续迭代不可一蹴而就;技术上,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手段加大技术投入与开发力度;在人才上,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方式并通过并灵活多变的管理体系与激励体系形成人才聚合平台。

 

在国家大力发展新形势、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的良性生态环境中,企业边界被打破,企业与企业更应共享经济、多元多维,跨界融合,助推企业、产业、行业共发展,激发更大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张伟,河南众品副总)

10
 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

“没有院士只有院土”的华为公司老总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言,在央视上告诉大家要去磨豆腐,发豆芽,强调“每个人做成一件事我们就是伟大国家”,其中深意值得思考。

 

创新还是创值?口号还是机制?大创新!快创新!原创新!政治家们挺着急,媒体自然更是使劲摇旗呐喊。于是创新国家,创新城市,创新公司,创新小镇,创新大厦都出来了!

 

真正搞创新的人是不咋呼的,真正有价值的创新是不乱喊乱叫的,真正的战略性技术是没市场的,真正懂创新和做过创新的人是知道创新有成本,有风险,并且是需要运气的。

 

华为没有创新中心,却有26个能力中心。华为拒绝机会主义,强调战略耐性。华为知道跟别人后面吃土的痛苦,更知道进入无人区后迷茫的恐惧。

 

任正非说:在我们公司的创新问题上,第一,一定要强调价值理论,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一定是为了创造价值。第二,在创新问题上,我们要更多的宽容失败。未来的价值点还是个假设体系,现在是不清晰的,所以要宽容失败。第三,宽容失败也要有具体的评价机制,不是所有的领域都允许大规模的宽容失败,因为你们是高端研究领域,我认为模糊区域更多。可以宽容失败。有一些区域并不是模糊的,就不允许他们乱来,比如说工程的承包等都是可以清晰数量化的,做不好就说明管理能力低。这宽容不得。

 

创新包括创意,创想,创业,最终还是为了创造价值。因此创新不能是口号,只能是行为;不能是目的,只能是手段。因此创新活动需要管理。华为不仅提倡创新,更提倡有价值的创新,更强调创新的管理体系建设。

 

要避免掉进盲目创新的五个陷阱:1、不顾客户需求的过早创新,2、不顾技术经济周期的过快创新,3、不顾组织配合的过度创新,4、不做体系建设的过虚创新,和5、不开放合作的封闭创新。

 

创新需要宇宙视野,华为的口号是站在地球看公司,“先学会管理世界,再学会管理公司”。创新需要穿透时间,美国的做法是制定规则,“站在后天设计明天”。创新需要人才,华为的理念是“发展科技的唯一出路在教育”。顿觉当教师的责任重大!(杨杜,华夏基石e洞察智库撰稿人,著名管理学家,教授,《华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

 

结语

司兴,国兴!华为强,中国强!

当众人在欢呼、艳羡华为公司在研发方面的巨大投入以及多达几万件的专利技术时,华为旗手任总则是深陷于现代通信技术领域近20年来高速发展后的迷茫和焦虑中,这是现代通信工程科学在经过长足发展后,对基础科学领域突破性研究的饥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饥渴是已经成为全球通信领域翘楚的华为领导人的饥渴。

 

通信领域最近的一次重大基础研究领域突破,就是20年前贝尔实验室的光纤光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历史几乎就是贝尔实验室主导的,这都是通过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的,从电话、晶体管、程控交换机、通信卫星、光缆光纤等,每隔10-20年,这个实验室都要给世界通信领域来一次颠覆式的基础研究领域革命,众多诺贝尔奖的获取,使得贝尔实验室群星闪烁。

 

1995年的那次AT&T著名的拆分,美国人自己革了贝尔实验室的命,使得他从AT&T公司和全球通信领域的发动机变成了朗讯公司的巨大负担。从那以后,中国走出了华为,是巧合也是必然。当技术人员总量和研发投入都已远超当时的贝尔实验室时,任总的焦虑和带领华为走向基础研究无人区的精神不值得我们期待吗!

 

司兴,国兴!华为强,中国强!华为,任总,会否引领下一次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革命?!

华为考察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十评华为任正非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