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华为考察575

 

一、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更少,但更好”,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要抓住精要主义的本质所在,我们应该摒弃一些错误的思维,拥抱三条核心真理:“我选择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以及“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这些简单的真理把我们从非精要主义的浑浑噩噩中惊醒,让我们去自由地追求真正重要的事情,并实现个人贡献峰值。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做有意义的事情才最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这部分概述了我们试图躲避的三种现实,没有它们,精要思维就毫无意义或无从谈起。

 

1.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支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若无选择,讨论权衡取舍就没有意义。精要主义者必须高度重视选择能力,将之视为一种战无不胜的量,它的存在独立于其他任何事物、任何人及任何力量。

 

精要主义者不仅重视选择能力,而且还庆幸它的存在。他们深知,一旦将自己的选择权拱手相让,那么就不仅给予了他人这种力量,而且还明确地授权他人来替自己作出选择。结果将自己的选择能力拱手相让,眼看着自己的能力被一点一滴蚕食,最后只得服务于他人的选择,或者服务于自己过去的选择。选择权是非常重要的权利,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在工作中生活中不自觉地放弃了这些权利

 

2.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几乎一切都是噪声,只有少数事情价值非凡。正因如此,我们应该费时费心地去辨别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些事情比其他事重要得多,因此费力找到它们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努力工作当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更努力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收获。要习惯“更少,但更好”,但做起来也许不如听上去那么容易,尤其是当我们过去因付出了很多而获得了回报时。但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努力会导致发展进入不再变化或增长的稳定期,甚至停滞不前。诚然,结果和努力之间存在直接关联的理念是有吸引力的,它看上去很公平。然而,很多领域的研究结果却显示出了一幅迥然不同的图景。

 

很多能干的人无法提升贡献度,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所有自认为重要的理念。但是精要主义者学会了辨别真正重要之事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别。为了将精要主义者的技能付诸实践,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级别开始,一旦它成为左右每日决策的“第二天性”,我们就可以将它应用到更大、更广泛的个人及职业生活领域中去。要完全掌握这种技能需要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但这是可以做到的。

 

总结一下,有这么几点:

l  更多努力不一定能带来更多收获,精要主义的原则是“更少,但更好”。

l  几乎一切事情的次要性再怎么高估都不够。

l  扫描环境,寻找重要的少数,淘汰不重要的多数。

l  拒绝“好机会”,拥抱真正的契机。

 

3.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能什么都有,也不能什么都做。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大可不必评估和淘汰各种选项。一旦接受了取舍的现实,就不要再问:“我怎样才能完成这一切?”而是要问一个更加诚实的问题:“我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取舍是真实存在的,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在职业生涯中都是如此。每当面对取舍时,非精要主义者总会问:“我怎么才能二者兼顾?”而精要主义者却会问一个更尖锐但更能使人脱离困境的问题:“我要的是什么?”精要主义者会主动作出权衡取舍,成为自己行动的主宰,而不是坐等别人的驱使。

 

因此,这节的观点也可以表达为:

l 审视每一个机会,如果要实现的最终结果没有太大贡献,就不做那么多不同的事情。

l 在关键性战略领域,做出理智、慎重的权衡取舍。

l 强迫自己权衡两者,并战略性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

 

以上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我读完后有一些感受:

  1. 精要主义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有相同的表达意图,但聚焦于精要,并非只是要事事第一。
  2. 精要主义者是工作中的极简主义者,我非常欣赏。
  3. 虽然并没有非常新的观点,但的确对我个人的工作很有帮助,因为里面很多非精要主义的问题正是我身上有的。

 

二、精要主义养成者第一步:探索

 

这是一本纠正现在不良习惯,告诉我们如何更好经营自己人生的书。在互联网信息满天下的情况下,尤其需要精要主义。的确如林语堂老先生所说:“生之智慧,在于摒弃不必要之事”。

 

本书的第二部分标题是——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一步:探索。首先,我们要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精要主义者的做法是在专注于某项事情之前,先广泛地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因为精要主义者只在少数重要的想法和事情上集中精力“大干”一场,他们最开始时探索更多的选项,就能保证以后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精要主义者将花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探索、倾听、辩论、质问和思考。但是,探索本身并不是他们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将有意义的少数从无意义的多数中甄别出来。

 

要素1: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l 为自己创造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l 适时抽身, 退一步看清局势。

l 用每天的第一个20分钟来阅读经典。

 

在评估事情的重要性之前,非精要主义者往往对最新的想法做出反应,飞快地抓住刚刚出现的机会或是回复最新接收的一封邮件。精要主义者则会在此时此刻选择给自己创造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这个空间是用来更加准确思考向何处去的唯一目的。可以更容易看清事情的焦点所在。为了找到焦点,我们需要抽身而退,全力聚焦。

 

现在太多的人经常分散注意力。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Twitter、Gmail、Facebook和其他各种即时聊天工具。所有在机场候机的人和在候诊室里等待的人都会选一样高科技工具,死死盯着不放。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所有无聊的机会都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许多人在互联网智能手机、pad的冲击下,无意识地上瘾,但往往都是去寻找那些可能感兴趣但是又没有多大用途的事情。在这个阶段,尤其需要精要主义。我是一个智能手机上瘾者,过一会就不自觉地想打开手机刷一下屏,所以很多碎片时间都浪费了,更致命的是浪费了思考的意识。要做成一件事,就得留出一段时间来思考,有意识地留出一个空间来集中精力。

 

要素2: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

 

l  放眼全局,而不是纠缠细节。

l  去粗取精,自律地调查筛选。

l  写日记,成为自己人生的记录者。

l  实地探索,认清问题的本质。

l  捕捉不正常和不寻常的细节。

l  明确问题,走出逃避推诿的怪圈。

 

精要主义者都是出色的观察家和优秀的听众。非精要主义者不是不听,但是他们听的时候,总想说点什么。他们会因为无关的噪声而分心,而且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他们听到的是最大的那个声音,得到的却是错误的信息。由于急于做出反应,他们抓不住要领。结果,套用刘易斯(C.S.Lewis)的一个隐喻,这些非精要主义者的所作所为就像在洪水泛滥的时候拿着灭火器跑来跑去,弄错了事情的关键所在。

 

文中也给出了四个方法:1.写日记,成为自己人生的记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实地探索,认清问题本质;进一步认清问题的本质,聚焦于最重要的细节,并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3.捕捉不正常与不寻常。4.走出逃避推诿的怪圈,要走出这个怪圈,办法之一是明确问题。

 

要素3: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l  让游戏重回日常生活。

l  用游戏激发创意。

l  从过去的经历中开发出有关游戏的记忆。

l  让儿时的激动重现。

 

让游戏走进工作,让游戏走进生活。想象力是人类一切成就的源泉。当我们玩儿的时候,人性得到了最纯粹的表达,个性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游戏的那一刻,我们最深刻地感觉到自己活着,我们最美好的回忆也正是来源于此。

 

游戏是成为精要主义者的根本条件,因为它起码以三种特殊的方式为人类的探索行为添砖加瓦:首先,游戏拓展了人们选择的范围。它能帮助我们看到平常会忽略的种种可能性,并建立一些原本无法建立的联系;它能开阔视野,开放视角;它有助于我们挑战旧观念,更加乐于接受未经检验的新思想;它鼓励我们扩大自己的意识流,构想新故事。或者,就像爱因斯坦曾说的那样:“在我审视自身和自己的思考方式时,我得出的结论是,对我而言,幻想的天分比我积极吸收知识的才能更重要。”其次,游戏是解压药。最后,游戏对于大脑的执行功能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在想,办公室里放一幅儿童图书中的插图或者儿童时期的游戏内容,这总能让人想起孩提时代的乐趣。有乐趣的工作就会充满力量。在你的孩提时代,什么游戏能让你激动不已?今天,你如何让这种激动重现?

 

要素4: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l  对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精神进行足够的投资。

l  粉碎睡眠的恶名,保护最重要的资产。

l  在工作中采取一些措施来明确地鼓励睡觉。

 

就给世界作出的贡献而言,最珍贵的资产莫过于我们自身。如果不能对自己进行足够的投资,我说的是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精神,那么我们就毁坏了用以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的最佳工具。人们,尤其是充满野心的成功人士,用来破坏这种资产的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就是睡眠缺乏。

睡眠有助于我们达到个人贡献峰值,从而用更少的时间来创造更大的成就。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睡眠时间多长?职场学会保护自己,先从保护睡眠开始。对此我有深刻体会,2014年接受了一个任务,在此前我从来没有长时间的失眠,当时一边是努力地规划做好此事,但是现实是无法掌握资源,有效地按照自己的意图推进,压力下失眠产生,忧郁产生,做事极端,最受伤害的除了自己还有家人。经过6个月的努力,无法实现,直至彻底放弃此事,一段时间后失眠才消失。

 

要素5: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l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

l  只接受前10%的机会。

l  制定一种既有选择性又明确的标准。

l  放弃“不错”,等待“最好”。

 

我的理解即是宁缺毋滥。有标准,有选择。

 

三、精要主义养成者第二步——排除

 

本书第三部分主要讲排除无意义的多数,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l  指导我们澄清自己、梳理自己的目标;

l  对于目标无价值创造性的敢于说不,而且掌握说话的艺术;

l  敢于放弃,对于沉没成本,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l  对于指向目标性的事件,也要能学会删减、修缮、持续改进,不断修正,达成目标;

l  建立边界思维,一开始就舍弃、拒绝一些东西,更加自由,也建立起自我管理规则并让自己周边了解知道。

 

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仅仅确定哪些行为和努力不可能带来个人贡献峰值是不够的,还得积极地淘汰它们。该部分告诉我们如何排除那些不重要的,这样你就能为真正重要的事情作出更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还提到实现上述目标的方法,让同事、领导、客户和对手对你尊重有加。

 

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的估价,往往高于它们的实际价值,于是扔掉这些东西就更难。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任何时候你没有对不重要的事情说“NO”,就意味着你默认自己对它说了“Yes”。

 

要素6: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无论个人还是团体,清楚了解自己的目标、定位、职责方向,是最重要的基础,但是从“很清楚”到“真的清楚”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以职业规划为例:尝试问下自己,未来5年的职业目标是什么?真的清楚吗?

 

对于目标、角色不清,就会造成两种模式:

一是设计自己的游戏,制定自己的规则,团队都在极度热衷于赢得老板青睐,而且因为目标定位不明,各自玩、竞相争宠、内部内耗的竞争,非但没有意义,还具有破坏性;个人生活中,没有目标,就是热衷于自己的社交游戏,关注微博、微信谁点赞等虚无的东西,忽略家人和生活的意义。

 

二是假装一切都好,无所谓的姿态,个人参与过多任务也会如此,因为任务多无法形成合力,达成目标。

 

解决这些问题,就要确定精要目标是什么?精要目标应该是既鼓舞人心又明确具体,既充满意义又容易衡量。我理解就是要结合使命、愿景、价值观基础上,设定符合SMART结构思路的一句话,体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性。

 

设定一个精要目标并非易事,需要勇气、卓识和远见,来看清什么样的行为和努力能够提升个人贡献峰值;需要我们面对尖锐的诘问,作出真正的取舍,并且执行严格的纪律约束,以割舍掉那些极具竞争力却会诱使我们偏离真正目标的重要事务。然而,为精要目标作出这些努力是值得的,因为只有当目标真正明确时,人员、团队和组织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达到真正的优秀。

 

要素7: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

 

使用《七个习惯》中习惯说明,“要事第一”的原则,个人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后做好时间管理。作者也使用了史蒂芬•柯维的女儿的案例表明,“头等大事就是要把头等大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做”。我个人非常推崇《七个习惯》,今年重读两遍,收获很大。

 

因为会说不,也才高效。德鲁克说:生产力是不做任何帮助别人的工作,而是把自己全部的时间花在上帝安排我们去做的事情上,并且把它做好。

 

优雅说不的六大原则:

l  把决定和关系分开来;

l  优雅说“不”并不代表必须使用“NO”;

l  关注权衡取舍(认识机会成本的价值);

l  自我提醒,每个人都是推销员(销售观点、想法、主张等,会占据你的时间);

l  说“不”需要用人气换尊重;

 

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秀。说“不”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真正的有效人际关系管理。

 

本书提出了集中有效说“不”的方法:

l  尴尬的停顿

l  委婉地说“不”或“不, 但是”

l  “我需要先看一下日程表,然后再答复您。”

l  使用电子邮件的回复功能

l  带着幽默感说“不”

l  “欢迎你X。我愿意Y。”

l  “这个我做不了,但是X可能对此感兴趣。”

 

我在看过《后会无期》后总结的一句话,在培训员工中也常用:“听过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问题就是在于,我们只是听听而已,照着做了么?

 

要素8: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沉没成本,该忽略就忽略,我们有多少人、多少时候,是在纠结于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表现出来常见的六个陷阱以及对应策略:

 

陷阱1:禀赋效应,也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对策1: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

 

这点我非常认同,5S管理中,多少不能丢弃是你觉得它有价值产生的,不是它应有价值。

 

陷阱2:对浪费的恐惧。为什么成年人比小孩更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作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成年人终身都受控于“不要浪费”这条规则。

对策2:承认失败,让成功开始。

 

陷阱3:强己所难。不管是在个人的生活中,还是在职场生涯里,人们都很容易去强己所难,强行匹配。那么,出路何在?

对策3:寻求中性的第二意见。

 

陷阱4:现状偏见。仅仅是由于自己一直在做某事而继续做下去,这种倾向有时被称作“现状偏见”。

对策4:运用零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Zero-Based Budgeting)是以零为基底的预算方法。换句话说,预算提议中每一个项目支出的必要性都必须从零开始证明。

 

陷阱5:随意承诺。

对策5:先停顿,再说话。

 

陷阱6:害怕错过。

对策6:逆向试行,战胜害怕。在逆向试行中,你可以检验取消一项尝试或活动是否会产生负面效应。

 

要素9: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学会做减法,编辑也不仅仅只是淘汰,实际上,编辑还以某种方式增加补充。一个优秀的编辑通过深思熟虑的删减,为思想、环境、情节和人物增添生命活力。编辑人生,当作写论文编辑,好还是差,满意或不满意,你在成稿时,内心是有感觉的。

 

编辑人生的四个原则:

l  删减,自律地抛弃那些好选项;

l  精缩,用有意义的活动取代无意义的活动;

l  纠正,反观核心,调整方向;

l  少量编辑,知道在什么时候谨慎克制。

 

要素10:边界,设定边界能带来自由

 

界线的丧失是非精要时代的典型特征。比如技术已经完全模糊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界线,移动互联网打破了工作时间、空间的限制;老板觉得你周末来加个班不觉得有异样,但是你平常带着孩子上班会怎样?

 

边界是互相的,在大多数情况下,现在劳动者被动地位多一些,边界的价值意义更大。设定边界绝非易事,但是不设边界的代价更高,你会失去选择人生头等大事的能力。精要主义者视界线为一种授权。他们承认,界线保护了他们的时间,使之免受劫持,界线也让他们摆脱了对有利于实现他人目标而非自身目标之事说“不”的负担。他们知道,清晰的界线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淘汰各种要求和累赘之事,以免自己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

 

免受他人烦扰的四个方法:

l  别人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

l  没有界线,就没有自由;

l  找到自己的坏事者;

l  制定社会契约。

 

我读此书最大收获在于,选择权利在自己手中,如七个习惯讲的,个人的独立意志,这个是否使用,在于你自己的问题。整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些方法和思考路径,解决我们时间管理、目标管理中的问题,如何做到删繁就简的工作生活。选择比努力重要,做好自己。

 

四、精要主义养成者第三步——执行

 

我分享的是书籍的第四部分:精要主义的养成者第三步——执行。那么如何去执行呢?给大家分享执行的五个要素(书籍的要素十一到十五):

 

要素11: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这一点,我觉得是区分职场新人与职场精英,职场菜鸟与职场达人很显而易见的一点。亚伯拉罕•林肯曾说过:给我6小时砍到一棵树,我会先花4个小时来磨斧子。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要素。

 

精要主义者和非精要主义者的关于这一点的区别是:非精要主义者认为最好的情形会发生,乐观无极限,不到最后一刻,不行事。精要主义者则为意外情况设置缓冲,做预案,提前做好充分准备。通俗地来说是非精要主义者往往会习惯性低估一些事情所需要的花费,以至于经常出现“意外”而狼狈不堪。而精要主义者,往往善于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工作和生活中,留一个缓冲,我们就可以减少执行必要任务时的阻力。如何去设置我们的缓冲区,给大家介绍书中的3个妙招:

 

1)做完善的准备

 

比如说在项目管控中,真正要管控好一个项目,其实是对方向的把控,对核心关键点的把控。每当接触一个项目,心里首先要知道:这个项目的操作思路、项目关键要点是哪些,这样便可以知道应该要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检查什么成果,成果中哪些是最重点的内容,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异常情况。每一个方案最好都能够有一个或者多个应急预案。

 

2)比预计的时间多留出50%

 

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规划谬误”,由丹尼尔•卡尼曼在1979年提出,他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承诺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在一项调查研究中,37个学生被问到,在一切尽可能顺利的情况下,他们需要在多长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他们的回答是27.4天,而当他们被问到,如果一切情况糟的不可能再糟的情况下需要多少天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48.6天。最后,这些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平均时间是55.5天,只有30%的学生在他们的估算时间内完成了任务。

 

在工作中,作为领导者和执行者我们如何应对?个人惯用方法是:作为领导者可以提前50%时间布置任务或者给下属限定的完成时间估计提前50%。作为执行者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我们给自己设定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或者工作截止日的“闹铃”。

 

3)做好情景规划

 

这一点可以借助5个问题来思考:

l  在这个任务中你面临的风险是什么?

l  最糟糕的情形是什么样的?

l  它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l  它在财务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l  怎样做最优投资以降低风险并增强应变能力?

 

我们无法预知所有情况,在重大事件开始前,我常用的方法是流程推演:从开始,到过程到结束,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类型的参与者可能发生什么情况,我们的方案是否可以解决各种突发状况,参与项目的伙伴一起参与,重复推演3次,确定都想不出什么问题了,再过关。

 

要素12: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精要主义者和非精要主义者的关于这一点的区别是:非精要者一般堆积权宜之计,付出更多;精要者则扫除进步的障碍,实现更多。

 

在一次儿童徒步旅行中,在太阳下山之前,领队必须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带到营地。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一个团队中,不可能所有人的行进速度都一样,而且这还是儿童团队,其中就有一个小男孩经常掉队,所以每走一段,领队都让整个大部队都要停下来等他。这个时候,如果您是领队,您会怎么做呢?如果按照这个最慢的孩子的速度,天黑之前是到不了营地的。领队想到的主意是,想尽一切办法帮最慢的小男孩减负,比如说把他身上所有的物品分发给后面的团队承担,然后让走的最慢的小男孩走在最前面,所有的小朋友不允许超过他。

 

我觉得,让最慢的小孩走在前面,这个主意非常好。一来增加小男孩的压力,以压力为激励,同时增强团队责任感,促进小男孩加快步伐;二来如果走的最慢的走在前面,只要他增速,那么整个团队都能够随之增速,就能够更快的到达营地,从而减少整个团队的消耗。这个团队的凝聚力会更强。

 

有时候,在企业中也是一样,一个企业不盈利,有的企业家是想尽各种办法做整体提升,全盘改善,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减法。我们企业的“最慢行进者”是谁?我们能否先找出来,把它解决掉?是否解决掉这个问题,能够让其他的问题也得到改善?

 

比如说,整个车间的生产效率低,是否是其中一个工序的机器出了问题?如果是,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全力先把这台机器搞定,否则,其他的机器越提升,车间状况越糟糕。找出事务“最慢行进者”,接下来分享扫除“最慢行进者”的三个步骤:

 

1. 弄清楚核心目标:只有弄清楚了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才知道应该扫除的障碍是什么。

 

2. 锁定障碍

l  列出障碍清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哪些障碍?

l  对障碍进行排序,锁定障碍

 

 3. 带着“节奏感”扫除障碍

节奏感就是时间先后,轻重缓急,不指望一锅端。这一点,后面还有一段分享,关于“小成”与“大改进”,到底怎么去识别哪个好?很有意义。

 

要素13:进步,小胜的价值

 

精要主义者和非精要主义者的关于这一点的区别是:非精要主义者从大处着手,收获甚微,追求华而不实的结果;精要主义者则从小处着手,成果巨大,为小胜喝彩。

 

这一点会让我想起华为的合理化建议,任总的指导思想,原文贴出来给大家分享:

提倡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小奖励,鼓励人们在岗位上坐实,有些人热衷于公司级的管理意见,这说明这部分人比较浮躁,不要去鼓励。集中在对本岗位流程改进、生产效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上,对大建议一律给发安慰奖,不要引导人们去务虚。

 

每天的进步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都可以对人们的感受和表现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要一口一个胖子,而是一步一个台阶。从小处着手,赢得“小胜”,创造继续奋斗的动力,然后运用这一种动力创造下一个胜利,长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

 

那么小胜的技巧有哪些呢?分享3点:

1. 关注最低可行性进步

 

有一个概念叫做: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去制造垃圾,而是在我们的允许最低范围内,先完成再优化,什么都有一个过程,不指望一下变成多优秀的产品。

 

2. 做最低可行性准备

 

应对一个重要目标或者一个最后期限,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方法。一种是早动手,小步前进;一种是晚动手,一日千里。晚而大意味着要在最后一刻完成全部,通宵加班,把它做完;“早而小”意味着以尽可能小的时间投入,尽可能早的开始。在一个项目或任务到期前两周仅仅投入10分钟时间,就不用在最后时刻花大把时间焦头烂额仓促赶工了。所以有了目标和期限,我们就问问自己:“我此刻能够做的最低可行性准备是什么?”

 

有两个案例非常想讲,我觉得工作中用得上:

 

1)有一位领导者,善于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他说他的秘诀是在演说前的6个月就开始做准备,不是准备整个讲稿,而是仅仅是开始而已。如果你未来几周有一个重大报告要做,那么你现在就可以打开文件,花4分钟时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关闭文件,这就够了,如此积累,你的思路模型、稿件初稿就会逐渐形成,后面要做的,就是优化、整合。这一点,我觉得很好,我自己也会这样干,想到,写下来,很久以后又打开看,当然有时候会觉得,原来的想法多不成熟,但是内心还是有收获的,每一个阶段的自己,启发都不一样,原来差,可以看见自己的成长,原来好,正好可以用得上。

 

2)关于会议的案例。有一位同事,他开会基本上都是准点到,但是每次发言都很精妙,甚至超过提前很久到的员工,秘诀是:每次接到会议通知,他会在会议开始前一天很专心的花15分钟时间去备忘会议主题、议题以及自我观点和解决方案的梳理,这样,即便会议前临时有事,也不至于让自己对会议一片空白,不知所言。

 

3. 直观的嘉奖进步

 

这一点更重要了,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相对于设定庞大的、高远的和不现实的目标,从小处着手、奖励进步,才能成就更多。这一点用在员工激励、薪酬上也是合适的,比如说有些产品的研发、生产效率的提高、销售奖励等等,我们可以按照阶段性的来,小成小奖,不断激励,直至大成。

 

要素14: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精要主义者和非精要主义者的关于这一点的区别是:非精要主义者凭借蛮力,执行重要事务,让非重要任务成为默认设置;精要主义者则设计一种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规,让执行毫不费力,让重要事务处于默认状态。

 

执行重要事务的核心能力是熟能生巧,孰能生巧的本领来自于训练,也就是工作常规化、生活常规化。常规的作用力来自大脑掌控全局的能力,它不断生长,直至成为一个完全无意识的过程。比如说,游泳名将菲尔普斯,在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创纪录的8枚金牌,看起来毫不费力,实际上是“常规”造就的。我们一起看看他的“常规”:

 

 

 

577 576578

要素15: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精要主义者和非精要主义者的关于这一点的区别是:非精要主义者满脑子充斥着过去和未来,考虑过去或者未来的重要事务,为未来担心,为过去焦虑;精要主义者则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下的重要事务,享受当下。

 

精要主义者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手头的工作,心无旁骛,聚精会神,不一心二用,多任务执行。事情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努力与否,你若刻苦,他便容易;你若闲散,他便困难。

 

活在当下的3个技巧:

 

l  想清楚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当你面临很多任务,以至于不知该从何下手的时候,停下来深呼吸,投入到当下,问问自己什么是当下最重要的,时间上如何安排比较合理。

l  专注当下,把未来和过去清除出去。比如说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列一个清单,不是针对当下的,也不作为承诺,而是把脑子里的东西清空,同时保留记录,等下次再想起的时候,或许会被证明有用。

l  拿出事务清单,一件一件事情做,做完一件,划掉一件。

 

结语:设计你的精要人生,避免碌碌无为,在琐碎中无足轻重

 

非精要主义者把精要主义当做偶尔的事情,带着遗憾的痛楚回顾自己的人生;精要主义者则把精要主义作为处理所有事情的生活方式,过一种有意义、有目的的生活。

 

绝大多数人身上,既有一些精要主义的特质,也有一些非精要主义的特质,但问题是:你的内心属于哪一类?哪个为主?哪个为次?你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对于个人行为对标、团队管理行为对标都很有意义。探索、排除、执行不是周期性循环的独立事件,需要我们深入体会,持续应用,一定会有所收获。精要主义就是要打破用忙碌来衡量成功的浅见,希望各位都有所收获。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