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任正非:员工占有99%的股份

华为考察27

72岁的任正非最近有些“反常”。

过去,在外界看来,这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总裁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外高人,甚少公开露面,从不接受采访。但今年以来,任正非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先是在今年3月的巴塞罗那通信展上,华为罕见办了一场小型的恳谈会,任正非大谈华为的管理哲学,出现在聚光灯下的任正非言谈风趣而坦诚。

紧接着,任正非凌晨在机场独自等候的士的照片在网络风传—人们很难想象,这位掌管着全球500强企业的老人在生活中有着如此平易近人的一面。

4月19日,任正非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我国“实现信息化发展新跨越、加快构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体系”的方向,作为企业代表的任正非随后进行了发言

进入5月,新华社刊出了对任正非的专访。在这场长达3个小时的访问中,任正非如此总结华为的发展历程:“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城墙口’冲锋。我们成长起来后,坚持只做一件事,在一个方面做大。”

“反常”的露面是否说明华为面临的局势和任正非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回首华为28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华为和任正非的成功本身就是当代商业史上的奇迹。1987年,43岁的任正非白手起家,利用两台万用表加一台示波器,在深圳的一个“烂棚棚”里开始华为的起步。28年后,华为已经成为产品遍布五大洲,销售半径超过100多个国家的通信领域全球领导者。

华为4月份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2015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39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净利润36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未来3-5年,华为公司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在10%以上。任正非也成为了中国企业家中的领袖级人物。

但现在,无论是华为还是任正非均面临新的征程。这一征程不但包含着担负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弯道超车成为科技强国的企业责任,也包含着在当下这个技术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太多的商业巨无霸,就在毫无预兆中从巅峰急剧走向没落的忧患意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已过古稀之年的任正非如何掌舵华为这艘大船继续起航?而在经历了28年井喷式发展之后,华为如何继续常胜不败?这是摆在任正非和近20万华为员工面前的大命题。

否认搬迁传闻

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这里是华为总部。自从2000年左右,华为将总部搬迁至此,这里便成为中国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圣地。

华为由一个小作坊发展到世界级的科技巨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特区中的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回忆华为的发展历史时,任正非充满感慨,“华为的发展得益于国家政治大环境和深圳经济小环境的改变,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的发展。深圳1987年18号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我们不会创建华为。

后来,华为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我们感到税负太重,很多同事说把钱分了算了。这时深圳出了‘22条’,提出投资先不征税,等到收益后再征税,实行了好几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规模化了。”

而当被问及政商关系时,任正非谈道:“深圳市政府做得好的一点,政府基本不干预企业的具体运作。法治化、市场化,其实政府只要管住这两条堤坝,企业在堤坝内的有序运营,就不要管。”

但在近日,一份出自深圳市龙岗区针对前两月经济分析的报告触动了业界敏感的神经。

“1-2月,华为产值占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7%以上,并且产值增速将近40%,比全区水平高出将近25个百分点,若剔除华为,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则下降14.3%。”该报告中反复提及华为,流露出政府对于华为外迁的焦虑和担心。

近几年,深圳租金与用工成本水涨船高,不少制造企业都感受到了来自制造成本高企的寒意。尤其是去年以来,深圳楼市一路狂飙,不少制造企业加速往生产成本较低的周边城市逃离。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早在2005年,华为子公司聚信科技有限公司就在松山湖设立,2007年,华为在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一举拿下50万平方米用地,三年之后,聚信科技产值超100亿,成为东莞首家百亿级企业。

2012年,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南部拿下了面积逾23万平方公里的地块,并注册了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近几年又加大了对松山湖的投资和建设,华为或将迁都东莞的消息甚嚣尘上。

根据东莞市政府官方提供的消息,松山湖华为终端总部项目主要从事通讯设备行业,总占地面积约1900亩,总投资100亿元,其中一期项目计划投资35亿元,占地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在东莞新出炉的2015年的企业纳税排行榜中,华为终端(东莞)有限公司拿下了主营业务收入和纳税两个第一,外界估算纳税额在20亿元左右。

华为以近4000亿元全球营收的体量,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一举一动自然足以引发“蝴蝶效应”。

针对时代周报记者“迁都传言”的采访,华为媒体事务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近日有关华为迁离深圳的传言不属实,华为从未有计划将公司总部搬离深圳,实际上这样的传闻已被辟谣几次了。

华为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在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设立各类分支机构或研究所,以便更好地支撑公司全球化业务开展,在此过程中对部分业务所在地进行调整,属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

尽管如此,面对新华社的采访,任正非坦言:“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

事实上,作为全球性的企业,华为早已不再局限于深圳。去年6月份,华为与贵阳市正式签订云数据中心战略,规划总投资80亿元。据消息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本月25日,任正非将在老家贵州举办的数博会发表首次国内公开演讲。

IDC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三星以24.5%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榜首,苹果市场份额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至15.3%,华为所占份额则同比增长3个百分点,至8.2%;OPPO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至5.5%,VIVO所占份额同比增长2.4个百分点至4.3%。

日前,以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从微软手中接盘诺基亚功能手机业务的台湾鸿海,也宣布将在贵州扩建新厂。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主要客户是苹果,但伴随着苹果硬件销售出现萎缩,富士康也亟须寻找新的大户,而随着华为手机销量迅猛增长,华为将成为推动富士康成长的重要客户之一。有消息称,富士康新工厂落脚贵州,或因此地正是任正非老家。

华为核心密码:人才拉动技术

在任正非看来,华为能取得目前的成绩是因为“28年来只做了一件事情”。而在外界看来,华为之所以能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通讯领域立足,还是因为其有着以技术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

华为的草创之初,以代销为生,任正非发现代销门槛低,竞争十分激烈,企业难以存货。于是,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掷投入交换机的技术研发,终于获得了成功,其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为华为占领了市场。

1997年,任正非创办的华为已走过十年春秋。这一年,任正非远渡大洋到美国取经,参观了人类文明的“发明工厂”—贝尔实验室。

回来以后的任正非备受启发,高扬“知本主义”,开始大规模调动资源搞研发会战。在任正非眼里,“知本主义”的核心就是靠知识、靠技术,而不是靠资本,靠投机。

这种理念贯穿了华为的发展史。华为在通信设备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亦让很多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在最近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

习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包括:1.基础技术、通用技术;2.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3.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

这也意味着,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将担负更多的责任。

截至2015年12月31日,华为累计共获得专利授权50377件,累计申请中国专利52550件,累计申请外国专利30613件。其中,90%以上专利为发明专利。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去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这意味华为开始向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

华为每年向苹果收取多少专利费,华为官方人士以“双方协议保密”为由拒绝透露。不过,据知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苹果向华为交专利费已经多年了,即使是专利牛到没朋友的微软,和华为也是友好互相免费的,因为对方发现除了无线通讯专利,华为在IP、音频、视频等也有不少基础专利,而操作系统都要用到。

华为在技术上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人才的重视。早在1996年任正非邀请人大六君子撰写《华为基本法》的时候,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知本家”的概念,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

“华为在世界建立了20多个能力中心,没有这些能力中心科学家的理论突破,就没有我们的领先世界。中国必须构建理论突破,创新才有出路。小改、小革,不可能成为大产业。”任正非说道。

另一方面,多年来,面对资本市场、房地产的膨胀,任正非和华为同样不为所动。

“华为是一家一心想经营的公司,相信市场经济。”华为终端业务一位离职管理者向时代周报记者谈道:“华为1987年成立以后,到各地方建立办事处,常会有很多各地官员的关系户想进来,但华为都拒绝了,就算是关系户,也会被调离当地,不给徇私腐败的空间。

因为任老板相信市场机制,不讲规矩,过于短视,即使获得了短期利益,也会失去市场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华为在南京、武汉等地的研究所,都是在相对比较偏僻的地方,凭华为的实力本可以要求更多,但华为最终并没有争取太多的照顾。”

“华为的软件部门很赚钱,凭借这么好的优质资产,如果分拆上市,肯定能赚很多钱,起码是50倍的市销率。为此不知多少人曾来劝说过分拆上市,但任老板说了,‘企业只靠经营赚钱,要是经营不好了,宁愿让它关掉。’”上述知情人士说道。

有核心技术和战略远见,永远靠稳健经营来赚钱,华为的利益分配和激励方式,也是华为常胜的密码之一。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在华为深圳总部的一间密室里,有一个玻璃橱柜,里面放了10本蓝色的册子。这些册子有助于回答一个困扰美国政府的问题:谁是这家中国大型电信设备企业的真正所有者

而这些厚达数厘米的册子里记录着华为几万名员工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以及其他个人信息。华为表示,根据一项“员工股票期权计划”,册中的员工持有公司约99%的股份,任正非个人持股仅为1.4%。

华为推崇奋斗者文化,但与之对应的,是高于业界水平的薪酬,以及全员持股的激励机制,让奋斗者与贡献者共同享受公司发展的成果。

思想者任正非

有人评价,华为是一个充满思想力的企业。华为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管理哲学的成功。

在任正非的创业历程中,影响其经营思想的主要有三个人—毛泽东,稻盛和夫和郭士纳。

1997年,任正非亲自前往美国拜访IBM前董事长郭士纳,并成功引入了西方管理模式。此后的28年,华为每年花上亿美元请IBM顾问团队来帮助管理企业,这样才使得华为的生产过程走向了科学化、正常化。

2011年,有“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不顾79岁的年迈之躯,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与时年67岁的任正非切磋分享企业管理之道。

在制度上,任正非制定了《华为基本法》和轮值CEO制度,保障了组织的有序运行。任正非还特别喜欢用动物作比喻来解释华为精神,除了狼性文化,他还用蛇来比喻过引入西方流程化管理之后的华为

“就像一条蛇,蛇头不断随需求摆动,身子每个关节都用流程连接好了。蛇头转过来后,组织管理就能跟得上变化。流程化就是简化管理,简化服务与成本。”

从43岁到72岁,任正非几乎24小时全天候开着机,每年超过1/3以上的时间在路上,包括旅途中、飞机上,奔忙在世界各地,任正非甚至曾经一度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任正非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他对华为员工说道。而正是这种忧患意识,逼迫任正非不断思考。

任正非一直在思考华为的发展,各种场合发表的观点、讲话稿、回忆记谈累积起来超过数百万字,并主导了《华为的冬天》《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等书籍的编写出版。

但如今新的征程已然开始,随着华为对于人才和核心技术的掌控和专注的提高,任正非开始变得乐观,“我们内部是很开放的自由的思想氛围。黑天鹅出现在我们的咖啡杯中,而不是在外面。

外面我们思想研究的科学家死死盯住的,有突破,我们也会千军万马扑上去的。我们这里已经汇集了世界主要的潮流。” 他说道。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任正非:员工占有99%的股份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