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不断前行的脚步

华为考察466

十八年来,我时常想起1998年的那个夜晚,任总来到实验室问我们,“你们做的这个设备比第一名(Lucent)的如何?”任总的话,让我们下定决心誓要开发出世界领先的产品!弹指一挥间,传送网已成立二十年,连续八年保持全球份额第一,实现了公司对传送团队的期望。

毛头小伙挑战世界难题

1997年对中国来说是个好年份,这一年香港回归,举国欢庆。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幸运年,在与香港隔海相望的深圳,我加入华为,开始了职业生涯。

那个时候,我在传送部门,负责“同步数字体系”2.5G SDH产品的开发,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主要是提供芯片的代理商并不能提供任何的技术支持。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一个阻碍性的难题怎么也绕不过去,我们需要更详细的设计资料,于是决定打越洋电话向国外厂商求助。大家口语都不好,推着我上,我准备了半天,想好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鼓起勇气拨通对方的电话,对方一声“Hello”,我一紧张,把准备好的话全忘了,急得满头大汗,结结巴巴来了一句“Please give us a demo board(请给我们一个仿真板)”。挂断电话,大家七嘴八舌地怪我没讲清楚问题。没想到过了一天,对方居然真把仿真电路图传真过来了,我们也借此解决了难题,感觉特别开心。

新产品开发出来一年后,当时我正一个人在重庆的一个小镇调试设备。突然有一天,秘书通过拨打维护设备上的电话找到我,通知我去参加莫斯科通信展览。于是,我们在春寒料峭中来到莫斯科。莫斯科通信展上外国品牌厂家林立,华为是唯一的中国厂家。后来我们在波良斯克省卖出了一个局点,海外市场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紧接着,开始着手开发高集成度的10G带宽产品。这类产品在当时算世界难题,只有一流的公司才能做到。基于2.5G的成功开发经验,我被任命为产品经理,带领一群毛头小伙挑战这个世界难题。

那时华为没有任何这类设备的经验积累,业界也没有成熟资料可供参考。整个开发过程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的探索研发方向,设计不同的方案进行验证。除此之外,因为上市进度压力很大,还需要试产调测,没有留给团队任何机会出错。大家经常为一个设计方案吵得面红耳赤,声音很大,旁边实验室的同事还以为我们吵架了,经常跑过来劝架。吵归吵,有时候还是难于达成一致,我也就只好当一把“独裁者”来解决纷争。吵完了,有了结论,走出实验室,我们都会去公司旁边的小餐馆,炒个米粉,烤个烤串,聊天说笑。现在看来,这种毫无保留的争论,可以将各种思路及可能的风险充分暴露出来,减少了我们犯大错的可能。

在产品推向市场前,我们邀请了国内在传送方面的顶级专家来公司生产基地进行测试。测试期间,大家都没回家,晚上直接在坂田生产基地打了两周地铺。付出终于有回报,很多指标我们都还没有准确掌握测试方法,而在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中,他们耐心地给我们从原理开始解释,让我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测试的最后一项是在-10℃到55℃的环境中进行72小时连续运行观测。72小时后,看着红红绿绿的指示灯在稳定运行,我们就知道测试彻底通过了。至今还记得,2002年5月12日早上5点,我走出厂房,发现坂田基地竟是如此美丽,朝霞照在鲜红的华为logo上,是那样的耀眼、醒目!

后来中国电信总工程师韦乐平来参观的时候,认真看了我们的产品,说:“真想不到这个世界级的产品居然是一群不到30岁的小伙子开发的”。

467图:当时的开发团队,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468图:当时开发所在地点,蓝天白云下的新时代大厦

 

任何时候都构建核心竞争力

单产品的成功无法支撑传送网的长远发展,我们多方尝试,在自研芯片、技术创新、融合外部资源等方面构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外购芯片价格高昂,成本压力巨大,不利于我们在性价比上的竞争。从第一代传送产品开始,我们就走上了核心芯片自研之路。在人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抽调出最核心骨干员工投入开发。当时,何庭波负责开发核心芯片,而我负责开发芯片所属的产品。产品和芯片都在紧张地研发,由于依赖于同一套仪表,经常出现我和她争夺资源的情况。为显示绅士风度,每次都会让着她,但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们有了一个“君子协定”:白天她调试,晚上我调试……每次交接仪表盘时的不舍和对下次使用的期待,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代核心芯片成功交付,而后一系列芯片成功推出,累计销售超过千万片,助力传送网“同步数字传输”产品在成本和竞争力方面持续领先。

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软件算法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核心技术。在很多海外市场,比如巴西、印度等,因为地理因素通信光纤经常断,人们打电话、上网时常不通,于是我们在传统网络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出了ASON技术。它相当于一个智能导航仪。如果把我们的打电话、上网等通信业务比作汽车,通信光纤就是公路,公路发生异常中断后,ASON这个导航仪能够立即实时修改路线,只要有路可通,就能到达目的。ASON应用于印度电信网络后,客户的首席技术官对它非常满意,反馈说:“自从用了这一技术,再也没有出现因为光纤中断而导致通信中断的事故了”。网管也在业界率先提出并实现了子网级端到端管理的技术,使客户的日常运维工作从逐个设备手工敲命令,变成了可视化的网络管理,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自动计算最佳的路由,使传送网从用户体验层面形成了一张真正的网络。“所见即所得”的操作界面、“自动寻路”的智能化设计,让通信网络的维护变得异常简洁,软件和硬件相结合让我们的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席卷全球,通信信息量如洪水般暴涨。随着各个国家宽带战略的推进,迫切需要建设高效灵活的超宽带光传送网络。我们看准机会在超宽带领域发力,OTN(大容量智能化光传送网)交换设备应运而生。现在在超宽带光传输领域,OTN设备已成为主流标准,但当时从推动标准到设备发布,我们的投入不亚于打一场战争。

在通信领域,生产一种设备必须要考虑和其他友商的互联互通,所以大家要遵循一套标准,而OTN设备没有任何一家厂商生产过,标准尚不完善。也就是说,我们是第一个生产这种设备的厂商,所以首先需要推进技术标准的完善。

当时的华为,在OTN标准领域,完全是个新面孔,在标准制定的委员会中,我们的声音相当微弱。刚开始我们提出的标准,被其他传统大牌厂商百般阻挠,别说推进,就是提出来讨论的过程都相当缓慢。后来,我们意识到光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我们也需要寻找自己的盟友。我们首先找的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世界通信领域的话语权还是很大的,而他们也有做大产业链的需求,所以我们率先成为同盟,在国内通信标准化协会上,一起对华为提出的OTN标准进行充分讨论,结合业务实质确定标准路线。而后,我们再联合国外的合作伙伴和客户,在国际标准舞台上进行各类演讲、探讨,这时的我们有理有据,后盾强大,在技术上着眼未来的同时,也兼容传统,包容了很多不同的意见,最终整个标准演进被一步步推动,到标准成型时,华为的提案占到整个OTN标准的75%,在超宽带光传输领域,我们占据了制高点。三年内,我们开发出了设备,支撑波分产品销售在短短几年内大规模提升。

技术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是靠自己单打独斗,也可以在外部寻找。2002年,我们了解到一家叫Optimight的公司计划出售,而这家公司,有我们想要的长途波分核心技术。我们向公司提出了申请,希望能收购这家公司。经过讨论,公司高层认为这个技术是有前景的,尽管当时处于IT的冬天,公司在流动资金非常有限,高层集体降薪的情况下,仍然批准了我们的申请。这个有勇气和智慧的决策在后来被认为是“传送史上最划算的一笔收购”。经过技术转移和二次开发,我们成功推出了能够支持超长距离的长途波分解决方案,助力我们快速成长为全球长途传输市场的领先者,并保持至今。

关键路径的选择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5年我们准备开发微波设备,当时的微波市场相当饱和,各个现网厂家都非常强大,而且当时微波产品没有本土市场,一上来就要在国际市场去竞争。最初我们准备启动常规微波,大家对市场能否成功并没有底。有一次,我们去拜访沃达丰,客户说他们传统窄带宽微波设备供应厂家已经够多了,但是新一代IP微波供应厂商还没有确定。在多方考量后,我们决定全力投入IP微波,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当时IP微波竞标沃达丰一个项目,由于华为在微波领域的品牌知名度不高,一线与研发兄弟24小时连轴转,经历了三次标书澄清,才扭转了沃达丰对华为IP微波的认知:由不信任到怀疑,再到逐步认可。中标沃达丰项目,标志着华为微波跻身成为一流运营商的合作伙伴,提升了华为微波的品牌。但庆祝是短暂的,研发团队交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沃达丰要求7个月通过准入测试。我们克服了芯片首次应用,技术不成熟的困难,并前瞻性的优化了华为IP微波产品架构,2009年春节研发团队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强力保障,最终通过沃达丰准入测试。IP微波推出后,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随后欧洲的其他运营商也向华为微波伸出了橄榄枝。

 

一定要攻克100G

有了核心技术,就有实力从2.5G、10G开始,向着40G、100G的高峰继续攀登。首先,有了前期的积累,我们在波分40G新技术上大胆投入,获得了领先优势,在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成为主流供应商,再加上新架构的OTN产品推出,2008年我们的波分产品达到了市场份额第一。在如此大好形势下,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将研发重心移向波分100G。

100G完全不同于以往,它是光通信技术高峰上最为璀璨的明珠,凝聚了光通信领域所有精华,并涉及众多跨学科知识,其尖端程度,必须依赖公司内外部资源才能实现。

2008年11月,在40G破浪前行的同时,网络产品线成立了100G联合项目组。项目组被命名为“2091”,意为传送网2009年重要性排名第一的项目。这个项目组是一个“日不落”的开发团队,以一批博士和专家带领的几百人团队,分散在全球各地,24小时不间断运作,他们的任务是攻占业界的“上甘岭”。团队氛围上大家想了很多的方法,给予各个专家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使每个专家都认为这是在完成“我心目中的工作”。

2011年6月,是决定100G命运的关键时刻。由于发生了日本3·11大地震,使得在日本加工的芯片在6月8日才能出厂,而我们要在6月15日荷兰皇家通信集团客户现场开通业务,6月20日在IIR论坛正式发布。留给团队的时间只有7天,大家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算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整个100G研发团队开足马力,跟时间赛跑,项目组精心制定了“峨眉峰快速调测计划”,细细推敲每一个环节,管理每一种风险,专家驻厂跟进电路板制作过程,一起克服各种困难。

6月13日18:15,代号“峨眉峰”登上飞往香港的航班;

13日22:05,“峨眉峰”顺利抵达香港,并于当晚和“深海”一同前往深圳坂田研发基地开始100G设备的紧急调测;

14日凌晨0:05,“深海”和“黑土”汇合,赶往下游环节;

14日8:12,各路豪杰齐聚光电实验室,开始各项准备工作。

6月15日凌晨,兵分两路,一路到阿姆斯特丹,一路到卢森堡。然而赶到客户机房,设备启动后却发现100G通信测试不通。给客户的承诺已经出去了,客户的海报都已经写好了,新闻稿也准备妥当了,当时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办法总比困难多,深圳的专家团队一同想办法,出主意,但是设备仍然“罢工”。不停地尝试,不放弃,不气馁。大家不断地排除一个个缺陷,软件版本不断升级。站在一旁的行销主管在晚上10:00还接到客户的电话,询问进展,客户也在质疑,到底行不行?功夫不负有心人,晚上11:30,这个历史性的时刻,通信终于调通。幸福与喜悦顿时迸发,大家热泪盈眶。

2011年6月20日,华为、荷兰皇家通信集团双方联合在IIR论坛发布了华为100G。180多个客户现场观看了100G业务演示,并远程观看了荷兰皇家通信集团现网100G运行情况。现场会上,客户对华为100G评价说:“华为有很多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我希望后续能和他们开展更紧密的沟通和合作;同时将邀请我们的客户来参观100G测试,这个测试对我们的业务非常重要……”此后,100G的订单如雪花一样飘来,2014年大规模突破了对产品要求最严苛的日韩市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腾飞。

469图:2011年摩纳哥IIR论坛发表场景

 

不断前行的脚步

我们有一张特别的世界地图,地图上标识着全球大T(重要电信运营商)的位置,传送网每进入一个大T,我们就贴上一个华为的logo。到如今,华为传送网已经突破TOP 100运营商的80家以上,为全球30多亿人提供通信服务,连接着千家万户的通信业务和数以千万级的企业业务,连续八年保持全球份额第一。华为传送网的崛起,也为通信市场带来了繁荣。在光通信被垄断的年代,传输成本很高,我们经过努力,有效降低了通信费用,实现了人人可支付得起的通信成本。

如今,4K高清视频和移动通信5G时代带来网络流量需求的爆炸性增长,IT和CT融合带来了“极简网络,极致体验”的网络转型机会,传送网作为“铁皮管道生意”(基础网络),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在这片信息汪洋中,我们的目标依然是“敢为天下先”,要从市场份额的领先者进一步成为行业的领导者。

我们,从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参观华为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不断前行的脚步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