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华为强大的知识产权是如何炼成的

华为考察

124

  • 华为的知识产权是华为的重要竞争力量,那么华为的知识产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知识产权的架构是如何设计的?国内知识产权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华为副总裁宋柳平博士将结合华为知识产权的切身工作经历为读者一一解答。

本文给你带来:

一、华为的技术与全球市场情况

二、华为的知识产权架构设计

三、几个具体的知识产权问题

以下为正式演讲:

非常高兴在中国最好的学府北大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刚才看了一下名单,我发现知识产权队伍里后继有人,一大批年轻人都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是一个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很多是专业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我今天主要是从企业的实践来谈一谈我们对知识产权,对于创新的一些看法以及我们自己的一些思考。第一点从企业的视角来看,知识产权是一个实务性的学科,知识产权所有问题,其实是跟工业企业密切关联的。所以我们认为知识产权不是一个独立的业务,它跟企业的所处的行业,行业的发展阶段,行业的竞争状况,以及全球的贸易是紧密关联的。所以作为背景我第一部分我先谈一下公司的一些情况。

一、华为的技术与全球市场情况

我先谈一下华为公司的情况,再说华为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的创新和知识产权。华为公司是一个100%的全民营企业,也就是100%的股权属于员工。

我们1988年成立,发展到今天,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在全球的通信行业第一。

发展历史上,我们经历了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通讯需求,通信行业是最早在世界充分竞争的行业。

改革开放的之初,中国通信网络的设备是七国八制(解释:20世纪80年代,全国上下,从农话到国家骨干电话网用的全是国外进口的设备,行业内流传着“七国八制”的说法,就是说,当时的中国通讯市场上总共有8种制式的机型,分别来自7个国家:日本的NEC和富士通、美国的朗讯、瑞典的爱立信、德国的西门子、比利时的BTM公司和法国的阿尔卡特),经历了从固定电话到移动电话的转变。第一代到现在第四代移动通信,就是我们经历的整个过程。

总的来讲发展到今天,通信行业是一个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也是一个全球充分竞争的市场。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竞争市场,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华为目前有17万人左右的全球员工。大概有一半的人从事研究开发,我们在接近170多个国家经营业务,约2/3的收入来自于国际市场。

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每年的销售收入大概超过10%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去,所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大量的知识产权。

通信行业实际上是所谓的工业标准行业,工业标准行业的显著特点就是标准对产业发展发挥着引领作用,也就是这个产业链上全球的所有人都要按共同的标准做产品。

从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在所有的重要的国际标准当中,都会有大量的企业提供创新的技术。这些创新技术的背后又有大量的专利。这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标准专利,就是大家俗称的EssentialPatent。

所以,华为整个结构设计,包括我们公司经营的战略方向,我们创新能力的设计,还是我们的知识产权,基本上都围绕着我们的经营目标来设计的。所以我们没有所谓的独立的知识产权战略,我们一切战略目标都围绕经营,使我们能够存活下来,使我们能够在竞争中不断的发展,我们以这样基本目标来设计我们所有的结构。

近几年来,华为保持平稳的增长。去年我们全球销售收入增长接近20%左右,未来5年我们也还将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长。

现在了解华为的人都知道华为是做手机的,其实手机不是华为最早的业务。而且就是在今天,手机也不是华为最主要的销售收入来源。

我们的主要销售来源在于网络设备,就是大家所有的上网、打电话、看电视等使用的网络设备,大都是我们提供的设备,我们服务了全球大概1/3左右的人口。我们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同时做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和数据网络而且在三个领域都进入前三的公司。

根据我们自己对未来的判断,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可见的市场空间,才能够保证经营的平稳的增长。现在华为的业务领域从CT领域走向ICT领域,我们有运营商网络业务,有企业业务,还有消费者业务,消费者业务就是大家现在比较了解的——华为手机、数据卡、终端——这些产品。从全球范围内来看,应该说我们是在ICT领域业务范围最宽的公司之一。因为这几个业务可见的市场空间,是足够大的。

大家知道消费者的业务光是终端这一块,一年大概就有5、6千亿美金的全球市场。电信行业是一种所谓的地盘生意,地盘生意的特点就是,比如说一个城市它不会选得太多型号的设备,可能至多选两家。如果说你没有犯错误丢掉市场的话,往往可以继续的扩容和升级,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再到第三代,再到第四代,都会继续用你的产品,除非你犯错误,这就是地盘生意的特点。还有一个特点从研发的角度来看,我们既做固定网络,也做移动网络,又做数据网络。未来的世界竞争实际上是一个全IP的融合架构,而融合是需要具备各个方面的技术能力的。

因此,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技术角度,我们都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为什么呢?

比如第一代移动通信整个中国的设备产业都没有做。而第二代移动通信,我们大概晚于世界5年左右的时间。大概是1994年、1995年的时候,世界开始在全面的建设。我们中国比世界晚了5年左右的时间,因为电信行业是地盘生意,晚了5年是非常恐怖的。

当时主要的世界城市的范围,都被别人占领,主流的有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北电等这些厂商。我们做第二代移动通信是从边际网开始做起,就是人家不屑一顾的边远区域。

慢慢的我们开始往城市发展。幸好一些国际公司犯了错误,给了我们机会。从第三代移动通信,我们跟世界保持了同步的水平,开始跟世界分享这个市场,也就是分割世界市场。第四代移动通信我们已经成为领先者了。

总的来讲,在四代上,我们跟爱立信基本上平分天下,甚至从商业网络的数量来讲,我们还多一点。我们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市场空间的角度,我们都已经做好了迎接未来的准备。我们也相信能够在这种世界竞争中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

虽然从终端设备来看,去年我们有大约125亿美金的左右的销售规模,我们虽然是第三,但是从销售收入来看,我们与第一、第二(苹果、三星)的差距巨大。但是我觉得如果做好综合能力准备,未来几年的增长可能会很快,达到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运营商网络这一块,只要我们自己不犯错误,我们可能保持一个不是很高速,但是比较平稳的增长。从企业这一块来看,我们也会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的增长。我们的三大业务加起来就能够支撑我们未来比较平稳的增长。

二、华为的知识产权架构设计

刚才讲了华为公司的业务场景,后面讲的是——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我们的知识产权管理架构。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获取的开放性和便利性决定了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太可能因为一个单点的能力而长期领先于世界,唯一的可能就是必须具备综合的平台能力,也就是在各方面的能力都要非常强大,才可能长期领先于世界。

现在华为提的更多不是所谓的国际化,而是全球化。我们认为国际化是一个相对比较狭隘的观点,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走出去概念。但是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上具有长期的竞争能力,最重要一个基础是要能够整合全球所有的优势资源。中心不是从中国走出去,而是哪里有最优质的资源,哪里就是中心,所以必须把世界最优秀的资源整合到平台中去,建成非常强大的平台能力,才有分割世界市场的机会。

所以我们按照这种思路对研发产业进行布局,比如印度在软件的标准化方面处于世界前列,90年代我们出去的时候,全球过CMM5级认证的公司只有数十家,印度一个城市就有20多家,这是软件结构化、工程化、规范性最好的地方,这也带动了我们成为中国最早的通过CMM5认证的中国公司。我们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有一个比较大的中心,这个是研究无线技术的,大家知道斯德哥尔摩Kisda科技园聚集了全世界高端无线通讯的人才。我们在那里设立研究所,吸引当地最优秀的人才。硅谷是世界IP技术的引擎,我们在硅谷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等等。俄罗斯的莫斯科空间技术算法能力很强。意大利的米兰是射频通信技术非常重要的世界中心。当然这只是我刚才讲的是研发,实际上还有很多能力,包括制造能力、工艺能力、与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在德国和日本建立我们整个质量控制体系的能力中心(COE),使得我们产品能够按照世界质量体系和管理标准来进行管理控制。我们在英国的伦敦和东京建立的公司内部融资中心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必须具备整合世界最优秀资源的能力,这个公司才能保持更多的实力,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所以我们现在更多的谈的是全球化。

因为大家都是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我先讲一下我们在这个方面一些基本理解。华为公司的创新和知识产权体系能力,是在竞争的环境下为了生存,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因为这个行业是工业标准行业,专利是竞争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家都把它作为竞争的工具。我们从事这个事业很长时间,我谈一下体会,我不按教案讲,因为教案讲的比较具体,我讲的更宏观一点。

1995年我们开始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当时我们也不知道它对企业经营有什么价值,我们只是觉得外国人在做这些事情一定有它的道理。我们当时是按照国内企业的思维思路来搞这个东西,找几个人,想办法申请一点商标注册,申请一点专利,知识产权部门实际上是公司经营的辅助性业务。

从1995年到200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我们走向国外以后开始觉得西方人极其重视它。当时还有一个背景:中国即将加入WTO。通信行业的所有国际公司都开始来找你,有山雨欲来的感觉,找你干什么?收许可费,要交多少呢?提出主张的公司一半都是1%到7%,你销售收入的1%到7%,我们一算不得了啊,因为所有同业公司都来找你,加起来太多了,你没法活了,这不是要钱,这是要命。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东西是非常要命的。

我们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当时是没有什么专利的,就是基本上没有竞争能力。但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怎么做呢?要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按照世界的规则来做,我们开始主动寻求西方公司获得他们的许可。我们只是跟他们谈,我们一起把这个产业搞起来,你少收一点,让我们能够经营下来。我们唯一的办法跟他们去谈,我们单向缴费,主动交费。

因为做了这个事情,我们才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东西就是竞争的法宝,这个东西也就是你进入世界市场竞争时必须要解决的核心的能力问题。

既然是一个能力问题,所以我们就下决心投入。我们做了几个决策,一是加大投入,要超过西方公司50%投入来追赶。二是把研究、标准和专利统一由一个管理团队来进行管理。

这两个举措从今天来看是正确的。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只要按照西方的这种基本的规则来做,我们是有能力追赶到西方公司的。虽然我们今天付出了代价,交了学费,但是交学费实际上促进了我们自己下决心做好这件事情,而且是完全按照西方人的规则做好这个事情。

我们的研究标准专利的体系,大概有一万多人,最主要的是研发人员。他们的核心贡献不是产品,而是更超前的技术研究成果、形成国际标准的提案,向主流国际标准提出我们的提案。第二就是申请专利。那么当这些提案被国际标准组织接受以后,专利就成为国际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形成所谓的EssentialPatent(标准必要专利)的能力。

我们当初的这个决定,使得我们能够具备竞争能力。中国的研发和世界产业链是非常有竞争力,研发就是人的投入,工程师的投入,我们同样的成本可以雇佣更多的工程师,而且还更加勤劳,我们相信我们具备竞争的能力。当我们能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也可以获得一些收益。

刚刚我简单说了一下我们的发展历程,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能够在通信这个大市场上生存下来,活下来,并且能够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能够解决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的问题,我们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来进行能力建设。

三、几个具体的知识产权问题

第三部分,我想具体谈一下具体的知识产权问题。我会更宏观一点谈这个问题。

一是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世界的历史大概300年左右,在我们国家大概是30年的历史,从1985年第一部专利法出来到现在,大概30年左右的历史。我们国家通过30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形式上跟世界基本相当的制度,这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如果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全球贸易竞争的角度来看,我们又不能满足于建立一套形式上的制度。这个制度在今天遇到了很多情况和挑战。

这个制度建立之初,是在外部压力下被动建立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签署的Trips协议等等。我们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是在一种比较畸形的状态,因此,按照当时的理解就是西方一直在压迫中国,中国只好被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什么说西方压迫我们,因为我们假设知识产权更多地掌握在西方人手上。中国保护知识产权,更多的是保护西方人的利益。所以,虽然我们建立了形式上和世界相当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是我们的实质和内核却跟西方存在巨大的差距,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不管是实际的法律条文的理解,还是现实中执行的案例(司法案例),都或多或少体现出这样一种状况。

实际上,我们更应以一种正常的心态来理解这个问题。世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从西方开始的,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

西方希望建立一种保护创造的制度。所谓的保护创造,就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给予创造者一定时期的保护,来换取这个成果变成全人类的财富,并激励这些创造者继续创新。如果抛开其他因素来看,这个制度是一个科学的制度。因为至少现在所有的实证都表明,这些建立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国家都发展起来了,他们的经济发展都起来了,创新能力都发展起来了。国家繁荣昌盛,几乎没有一个例外。从最早的英国开始,到今天的美国还有日本、韩国、德国等等。所有的实证都表明基于这个制度本身建立起真正保护环境的国家都发展起来了。那就说明它是一个科学的制度。

那么我们要做什么事情?我们要发自内心把这个制度的灵魂,这个制度的本质学会,做好,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因为我们相信这种制度唯一的后果,就是使得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发展起来,唯一的后果就是使得我们国家真正解决创新的动力问题、创新的机制问题。我们其实没有必要去创造一套别的东西,因为300年的历史,它已经被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人类的不断积累,使得这个制度其实已经非常的接近于科学的状态了,我们为什么不按照这个制度的本身的精髓和逻辑把它真正学好学会,用好。我认为,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我们又说这个制度的精髓就是用法律的形式给予发明创造者、创新者足够的回报,给予侵权者足够的惩罚。给创造者足够回报的目的,是使得创造者能够创新、愿意创新。它的投入得到回报了,它愿意深入再投入再创新,而且形成一种示范的效果,全社会觉得因为它创新所以得到了好处和利益,所以也都愿意投入、愿意创新。大家都愿意做创新,唯一靠谱的理由就是——创新是能够真正得到回报了。反过来说,那些侵权者,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使得他不敢做这个事情,别的人也不敢学他做这个事情。

大家说我们的今天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达到这个目标吗?回答是没有。

因为我们的创新者,面对的一大堆侵权问题,我们无计可施,我们现在的救济还不够,侵权者得到了很多好处,还产生了示范效果,大家继续侵权。这样的环境就有问题了。现在国内法院平均判赔数额是8万人民币,美国是450万美金。

8万人民币是什么概念,与申请专利的申请费差不多,而且还需要请律师打官司,衡量一个制度本身是不是真正达到目的就是要看创造者是不是得到了合理的回报,让它能够继续深度的开发,继续投入开发,侵权者是不是受到足够的惩罚。那么我们既然没有达到,我们就应该好好想办法让它达到。只要这个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会有一大批的人愿意前赴后继去创新。

硅谷是怎么来的?个人发明创造了一个东西,然后大家都来找他,不是来偷他的技术,是给他钱。风险投资给他,然后他把这个创新变成了产业,大家都挣到钱了。大家看他挣到钱,也去创新,所以硅谷就起来了,真正使得这个制度达到保护权利人的目的。公共权利的唯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这个环境。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所谓的无形财产,非常容易被侵权,比如说专利,如果没有公共权力的保护的话,专利网站上公开文件到处都有,我直接把它抄袭过来就完了,凭什么要出钱给你,我凭什么要向你买。无形财产不像有形财产,公共权利不保护了,它什么都不是。所以公共权利的唯一最重要的使命,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这个土壤。这是我讲第一个重要的观点。没有这个土壤,缺乏这个土壤,一切都没有意义。

二是知识产权工作的目的和价值。我想讲的,我们国家现在实际上是世界的第一专利大户,第一商标申请大户,我们所有人都开始有热情来申请这个东西。

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个东西没有形成现金流,没有形成价值的话,它就是成本,没有什么值得光荣的。我们有没有认真的思考,这么庞大的专利,这么庞大的商标,怎么转化成价值,有没有条件转化成价值。许多跟我讨论中国知识产权运营的问题,我说现在还很难,因为没有土壤,所有人不觉得这是有价值的东西,怎么可能愿意出钱买你的东西,怎么可能形成交易呢?

大家知道前两年在美国有几个著名的交易,第一个交易是北电的专利,当时(北电)破产以后整个公司也就值12亿美金,而6000多件专利从9亿美金开始拍卖,一路上去到45亿美金最后成交。是谷歌和苹果两大阵营来竞争,这6千多项专利比他们整个公司还值钱。还有就是谷歌后来收购了摩托罗拉业务,其实主要的目的也是收购专利资产,这个交易最后是125亿美金。

所以我们一定要想想,怎么才能使得我们的土壤可以产生和职称这样规模的交易?

我们一定要摒弃掉我们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西方人的利益的观念。只有我们发自内心真正建立这样的保护环境,知识产权所有的活动才可能展开,这个产业链就不会像现在一样都是穷人。

所以说,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国家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一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跟欧美一样,然后还是世界的制造中心,这就意味着中国专利的内在价值是世界最高的,为什么?

西方人评价专利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这个专利覆盖地域的销售和制造的总量。因为专利是一个地域性权益。以国家为界,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衡量,我们国家的专利覆盖的销售和制造的总量是世界第一的,最高的,因为欧美没有制造,比如手机60%、70%在中国制造的。

所以,中国专利的内在价值是世界第一的。但是我们的现实价值却又是世界最低,现实价值是由法院的判决决定的,刚才讲我们平均判赔8万人民币,人家判决450万美金,而且美国的禁令的执行能力很强,也提高了它的价值。本来你是一个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不保护就是自废武功了。

如果是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讲,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这个能力,加强保护。现在所有的公司做生意都是全球生意,全球贸易,知识产权能力和法治能力也是一个国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之一。美国的在制度设计的时候,其实它是两套机制。

知识产权有两大重要的功能,从国家角度来看,它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第一个功能就是说保证本国的公平竞争能力。使创造者得到足够的回报,侵权者得到足够的惩罚,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这是第一个功能,第二个功能保证本国全球的竞争力,你看美国制度设计的时候,它的联邦法院,管的是国内公平竞争。它还有另外一个机制——ITC,也就是通常所说的337条款,还有CFIUS是保护国际投资的。如果从全球贸易竞争角度来看,也要求我们建立起这种能力。所有的企业都是全球做生意,衡量一个国家的法制有没有竞争力的方法很简单,美国公司在美国告我,我在中国告它,能不能获得平等的地位。

今天来看,大家可以很容易回答我,有没有这个平等的地位?没有。是不是?所以我们就是无论从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世界贸易和投资竞争的角度,都要求我们发自内心地建立这样一种能力。

三是知识产权工作的直接目标是什么?还有几分钟,我再讲另外一个具体的微观一点的问题,就是说我们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知识产权工作具体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的各个产业。我记得去年我在我们圈子里10家比较厉害的公司做了了解,我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你们公司搞专利搞知识产权最重要的三个用途是什么?他们是这样回答我的:

第一个,是为了获得政府资助、专利资助;

第二个,是为了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

第三个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一种情况是因为公司要在资本市场运作。

我觉得如果抱着这样三个目的去搞专利搞知识产权,那么它就没有价值了。我们以前可能觉得专利越多越好,我们政府还做出各种鼓励,这样就使得很多人申请专利。如果是刚才讲的三个目的,就异化了。

专利的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第一个就是保证我的全球业务的安全。就是说不能有不可进去的市场,第二个就是交换的能力。

所以我们原来很多的落后的观念,经常有人问我说,你的专利多少,产业化了多少,我说这个数字有意义吗?因为一项专利如果只有你自己用,所有人都不感兴趣,那么这个专利就是成本,没什么意义。

只有专利大量被别人用的时候,这就有意义,我自己用不用反而不重要,重要是把它变成一种竞争的工具,实际上,在CT行业所有的公司都在跟所有公司都在谈判。

所以你看所有的世界跨国公司,都有一个专利许可部门,这个部门还挺大的,挺有权威的,它的背景就是所有的世界公司天天在谈,90%在谈所谓的基本专利许可问题。

所以我们所有这些企业一定要基于这样的自然的目的申请专利。很多公司申请专利就是为了收钱,而且它已经收了很多钱回来。我们如果具备这个能力也可以。你一定要想清楚,你构建这样一种专利,怎么把它转换为现金流,变成价值,这才是最核心的,而不是你申请了多少件专利。

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知道这些申请形成了什么价值,能够给我产生什么价值,给我带来了什么样的现金流。所以所有的企业,如果基于这样的原始目的做这个事情,咱们中国就有希望了,而不是基于我刚才讲的那三个原因,那是没有意义和没有价值的。

四是主流标准及其基本专利与主流市场之间的关系。

我再多讲一个概念,因为所有工业标准行业竞争的核心在于基本专利,就是标准中的基本专利,国际的主流标准意味着主流的市场和主流的市场分割。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在国际的主流标准中建立影响力,而不要我们自己搞一套。如果自己的东西仅仅是自己在玩,这是危险的。

大家知道日本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开始,全面落后于世界,为什么?因为当时日本想搞一个自己的(PDA)制式,最后没有成功,它国内本土的企业在自己市场上没有取得收益。就不可能赚钱提高自己的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所以它被淘汰出去,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开始,日本通信企业全军覆没。

世界的潮流是什么?你一定要跟世界对话,一定要让世界互联互通。自己搞一套东西,跟别人不一样的鸟语最后会把自己玩死,就像当年阎锡山的窄轨,别人的火车过不来,目的想在这个市场上形成控制。实际上世界的潮流不是这样的,信息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所以说我们最核心目的是在世界主流上具有能力,而不是自己搞一套自主的东西。最自主就是农民嘛。

你只有参与世界的主流,你才会成为世界的强者,才可能参与世界市场的分割,现在国际标准,无所谓哪个标准,就看你在其中的贡献。所有的世界标准都是开放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还搞一套封闭是愚蠢的。既然开放,就按照西方规则,踏踏实实积极在主流的标准中占有一席之地,现在第五代移动通信是世界的潮流,我们能不能积极拥护这个潮流,变成世界主流部分?现在全连接IT的网络,我们能不能成为它的主流?当你成为国际主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你才有资格分割世界市场,你才会变成主流的厂商,你才有资格变成世界的领先者。

所以很重要一点就是,在工业标准里具有控制力,具有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个跟知识产权是相关联,本来专利是一个私权,标准是一个公权。国际标准准是一种公权,把专利放到标准,其实质就是用公共权力扩大了私权的范围。你只要把专利放到国际标准当中,那么所有这个产业的人,都离不开你的专利,这个时候你就变成一个比较重要的引领者或者控制者。这在工业标准行业是一个竞争的趋势。

典型的工业标准行业,比如说数字电视,DVD。未来的竞争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我们能不能在国际的主流标准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能不能在主流标准中,形成我们的自己的知识产权能力,这也是衡量我们中国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最后一点,我想讲的就是相信自己。为什么要相信自己,华为的实践证明中国的研发在世界产业链中十分有竞争力。

因为研发实际上就是人员的投入,科技人员的投入,一方面我们中国每年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研发人才,这是世界没有的,像诺基亚在芬兰,整个国家也就几百万人口。

他们每年有多少毕业生?它要用世界的资源,这就提高了它的成本,我们有这样的成本优势;第二个方面,我们中国人吃苦耐劳,在欧洲和北美招一个工程师的成本在中国能招5个,你这么多人还干不过一个人?我们要有信心。我们要踏踏实实去做,去积累,而不是总想投机,我们一想投机,就完了。只有我们整个社会鼓励这种踏踏实实积累,我们就有信心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我们也是从无知到现在懂得一点,我们也是从零开始,积累到今天。那么我觉得所有的企业也应该有这个信心,如果用中国的智慧,用西方的规则,我们一定能够成功。发自内心的学好西方的规则,而不是总以为自己很聪明想搞一些变通,搞一些特色。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超越。

时间到了,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华为强大的知识产权是如何炼成的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