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吴春波:中国企业的“重生”战略是回归科学管理

华为考察207

很高兴能够参加施炜老师的新书发布会。

 

本来周六是我法定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体育锻炼时间,但接到施老师电话我义不容辞来参加。因为施炜老师、彭剑锋老师和我是大学同窗,四年的朝夕并肩战斗,情谊不比寻常。人生就这么几个敌人,人生就这么几个朋友。我们能够一块儿走下去,还能保持友谊,这是人生很幸福的事,且行且珍惜。

 

  • 奋斗是人生的最佳战略选择

 

施老师当年就是我们班的秀才,而且是很有情怀的一个人,诗也写得好,文笔特别好。由此我想到在人生的历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规避。

 

一个选择是拼天赋。自然天赋没法儿拼,没法儿比的,比如颜值,比如家庭出身。我一个学生说过一句名言,他说:我为什么要奋斗?我不需要奋斗。我问他不奋斗的理由,他说“我爸比你爸有钱,就这么简单”。第二个人生道路选择是讲才华,第三个是拼奋斗,第四个是拼情怀。“情怀”这几天是个热词,内涵开始变得褒贬共存了。其实我想说的是,既有才华又拼奋斗的这种人最“可怕”,比如施老师。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写了大量的文章。不管是在机场,还是高铁站,看到施老师时他都是夹本书随时看。他的阅读量,我表示敬佩。他在华夏基石e洞察上发了关于企业战略研究的120本参考书,这和他的新书《重生》是相关的,能把120本有关战略的书都罗列出来的,当今的人里也算寥寥可数吧。所以我给学生转发他的文章,告诉学生现在还是要读书,读书就是一种奋斗。

 

前天我看了一篇小文章,用一句话解释了什么是专家:专业主义都是业余主义。这两个词是矛盾的,专家本来都不业余。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成为)专家更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所以称之为业余主义。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人生的差别体现在业余时间。任正非也说过一句话:每天上班八个小时只能产生打工者,你想成为音乐家吗?你想成为哲学家吗?你想成为大师吗?把业余时间利用起来。我记得福特也讲过一句话:下班的汽笛拉响之时,才是企业家工作的开始。所以光拼才华是没有用的,有才华再加上勤奋,才是成功之道。在这点上,我对施老师表示由衷的敬佩。

 

  • 企业奋斗的战略选择不应该是机会主义

 

施老师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接地气。中国的大师、管理学家、经济学家太多了,但是都不太接地气。施老师当年在美的、华为做项目,基本上是紧贴地面的。在六和做一个咨询项目,他也是真正扎下来,不是到处游荡的人。所以他的书和文章,更具备针对性、操作性,而不是理论概念,不是东抄西抄,也不是罗列拼合的结果,而是来自自身的感悟。中国太需要这样的学者,太需要这样的著作,太需要这种接地气的精神。今天我拿到书首先翻到自序,标题就是《摒弃困扰企业成长的投机思维》,是关于讲战略的,所以我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关于讲战略问题,我觉得中国现在对企业、人、组织,最大的影响,或者说最大的建议,同时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机会主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提供了太多太多的机会。施老师、彭老师和我,几乎相同的出身背景,相同的年龄,相同的人生历程,都是典型的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邓小平给了我们一个屌丝逆袭的机会。这机会分两方面,一个是外部环境,另一个是走个人的奋斗之路。像早年我给首钢职业大学的职工讲课,是骑着自行车,从人民大学骑到首钢。为了节省单趟五毛钱的交通费,不吃饭就骑了车子去,讲了课再空着肚子回来。那个时候没有方便面,基本上就是这么过来的。

 

其实不管是企业,还是人生,奋斗的主旋律都是相同的。我觉得中国企业特别幸福、幸运,因为赶上了一个时代,赶上了一个十三亿人的大国,赶上了经济高速增长,机会太多了。相比之下,日本企业多可怜,还有新加坡企业、韩国企业,他们不敢做大,一做大国内市场饱和,逼得他们走出去,而中国企业在广阔的、十三亿人的、高速增长的市场上自由驰骋各展风姿,没有竞争到短兵相接你死我活的程度,还有很多很多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多的机会,但是企业却养成了一种机会主义的思维和机会主义的行为方式,有个突出特点就是不淡定,大家扎不下心来,而是到处追逐机会,最后变成了机会主义者。

 

你想想,像周黑鸭,还有老干妈,就是把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只要追求极致,在中国就有非常非常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中国人太等不及了。

 

  • 奋斗的反义词是“等不及”

 

华夏基石荆小娟有一次去给客户讲课,在火车上他问我一句话:奋斗的反义词是什么?好像在华夏基石很流行这句话。我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他告诉我奋斗的反义词是等不及。我一想这真的太有道理了。我太等不及了,老想一步登天,老想走个捷径,想怎么快速地去创造,这其中一定有点问题。

 

施老师在书中写到了华为,华为的成功在于等得及。从1987年起步到2012年华为正式成为全球通讯制造业的老大,用了二十五年就成功登顶,到今年二十八年,靠的就是一种坚守,一种聚焦,一种执着。昨天刚好7月1日,1921年的7月1日, 13个党代表,其中10个人是30岁以下,平均年龄才28岁的一群屌丝们聚到一块儿,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要政权没政权,要武装没武装。但是这一帮一无所有的穷苦人,有梦想,有目标,有愿景,有使命,从1921年到1949年,也是用了二十八年,成为这个大陆的制胜者。所以说,战略就是坚持下去,这非常重要,也非常关键。中国人现在有钱了,不想要廉价的产品,可是整个市场廉价商品到处都是,缺少的是质优价高的产品。最近很多企业,包括央企都在谈转型,到底应该怎么转?很简单,中国企业应该踏踏实实去做产品,但问题是企业能否静下心来,来实现这种战略转型。

 

  • 人力资源是企业转型的第一个战略性资源

 

施老师凭着他对市场的感觉、对营销的了解,讲了几个战略模式,更多的是从市场的角度讲企业的外部竞争战略。我认为还有一个战略是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转型,这也是战略转型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中国的企业在内部管理上的那种粗放性,表明我们效率的低下。

 

央企经常讨论内部怎么转型,我提了三个字——减增长。所谓“减增长”,就是“减”员、“增”效、“长”工资,就是由过去粗放式的资源扩张式的那种增长模式,向内敛型的精细化管理转型。这就是任正非的梦,是他对华为未来的内部管理转型的核心精神——五个人的活三个人干,发四个人的工资——简称“五三四”。

 

其实2012年我研究华为的年报,已经看出这种转型的端倪。它的销售额增长,已经低于利润的增长曲线。利润的增长不再依靠销售额同步的增长,而是超过这个增长,同时,人力资源的增长,已经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和利润的增长。可以看出它内部在做战略转型。

 

从内部管理来看,我觉得有一个核心:中国最不缺少的、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中国的人力资源有四个特点。第一,人多,有一个超大的基数,冰岛33万人,中国有13亿,差距太大了;第二,聪明,几乎已经到顶了,2005年英国人做过调查,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世界第一,这是有数据证明的;第三,便宜,我们的劳动成本没有上去,还是在基准上盘桓,农村大量的劳动力积压在城市,所以人的劳动力价值、资本价值上不去;第四,中国人勤奋。又聪明又便宜又勤奋的人力资源,这应该是中国企业的第一个战略性资源。怎样通过我们的管理,通过我们的文化,通过我们的机制,去开发这些人的潜力,怎样使这些人能够把效率提上来,其实华为就是我们身边儿的活生生的本土案例,已经给中国企业树立了一个样板,就是中国人行。华为靠的一帮孩子打天下,平均年龄27岁的一帮人,通过自己的文化、机制、管理体系,把17万6千人凝聚起来,就是任正非讲的“力出一孔”,就是对准一个目标,执着地坚守下去,肯定能够有所成就。

 

  • 中国企业的“重生”战略是回归科学管理

 

引用施老师关于《重生》的一句话:中国企业需要一次重生。我觉得重生的核心和关键在企业家,不在员工。那么我们(企业家)第一要摒弃那些机会主义思维,第二要摒弃那些粗放式管理,第三放弃那些走捷径、拐大弯、弯道超越的那些过去很流行的一些经营管理模式,第四,我觉得管理企业还是少讲点儿模式,少讲点儿情怀,回归到科学管理。

 

今天华夏基石e洞察公众号上施老师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并不复杂“丰田管理方式”为什么成了中国企业难以企及的境界》。我看了两遍,手机上看了一遍,然后下到电脑里又看了一遍。我特别同意施老师的观点,就是那么一个简单的丰田模式,为什么中国人学不会?因为聪明的中国人太不淡定。所以,我认为回归理性,回归科学管理,回归商业本质,回归常识,这可能是中国企业重新思考战略的一个思维框架。

 

最后,再次祝贺施老师新书发布出版!谢谢!

参观华为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吴春波:中国企业的“重生”战略是回归科学管理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