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为
学习华为管理经验

任正非:不想跟政府"挂得太紧"

华为考察

51

华为最近持续刷屏,任正非占领各大头条,甚至登上新闻联播。 

这是比较罕见的:任正非是中国最神秘的教父级企业家,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也几乎不在公共场合露面讲话。

 

小编整理了关于任正非和华为,你不得不看、不得不知的 10 条。

1

 任正非拒绝了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后说:他又不是客户,我为什要见他?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曾率领机构投资团队访问华为总部,任正非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只派了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费敏接待。

 

罗奇没有见到任正非,非常失望地说:“他拒绝的可是一个3万亿美元的团队!”

 

对此,任正非回应称:“他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最小的我都会见。他带投资团队来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

2

任正非曾拒绝朱镕基 3 亿贷款,他说:不想跟政府“挂得太紧”!

2013年,在一次会议上,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爆了个料:华为稍微小有名气的时候,朱镕基总理曾经到他那个地方去看,一看了,人家介绍不错,朱镕基马上表态,你要什么条件我支持你,你资金紧张,给你解决 3 亿人民币贷款好不好?

 

任正非当着朱镕基面说好好好。等到回来以后,我们要坚决落实朱镕基指示要给华为贷款,但任正非坚决不要,他不愿意跟政府挂得太紧。

3

任正非承认华为与苹果的差距,这才是大师风范。

任正非说:真正比较来看,我们还是和苹果又差距的,比如拍照这一技术,我们其实要今年才能赶上苹果,因为这个需要数学突破,数学的突破,我们不一定能做到,对吧,那还是有差距的。第二点,苹果作为一个平台,它结合了几百个万个云来提供这种服务,我们还联合不了这么多(记者问:那你有没有雄心做这个?任正非摇头)

2015 年,一向低调的任正非在瑞士达沃斯seehof酒店跟国内媒体聊天,期间任总非常坦诚、大度的回答了媒体的一些问题。

4

历年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中,为何没有任正非?

任正非 2004 年作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编导说如果要获奖,就一定要出席颁奖典礼,但任正非说他不愿意参加,所以直到现在把中国有名的企业家都数遍了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也没有任正非。

5

任正非很舍得花大钱请外部顾问帮华为管理规范化。

任正非早年点评当时中关村的标志性公司,说:联想有管理,方正有技术。华为出了众所周知的在技术上大力投入,在管理上每年也话费好多亿美元的顾问费。

 

任正非说:丰田的董事长退休后带着一个高级团队在我们公司工作了10年,德国的工程研究院团队在我们公司也待了十几年,才使我们的生产过程走向了科学化、正常化。

 

虽然华为在管理和技术上已经居于中国公司前列,但任正非仍不满足:虽然我们在管理上已经很好了,但和爱立信这样的国际公司相比,多了 2 万管理人员,每年多花40亿美元管理费。所以我们还在不断优化组织和流程,提升内部效率。

6

任正非: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

“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城墙口(通信领域)进攻,几百人、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

2016年6月1日,任正非上新闻联播,48秒、230个字、却值得每个中国人反思。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成一件事,已经很不简单了,为什么?中国有 13 亿人民,我们这几个把豆腐磨好,磨成好豆腐,你那几个企业好好的去发豆芽,把豆芽做好!我们 13 亿人每个人做好一件事,拼起来我们就是伟大祖国呀!

 

7

华为对激励机制的改变后:我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想回来。

“华为公司 3 年前应该快垮了。为什么?因为大家有钱了,怕苦了。我们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买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

“我们就琢磨:为什么不提升一线作战人的待遇呢?于是,我们确定非洲过‘将军’的标准与上海、北京的标准不一样,年轻人在非洲很快就当上了‘将军’。你在非洲干,就朝着这个非洲‘将军’的标准,达到了就是‘将军’,就可以拿将军的钱。现在万们的非洲员工根本不像回来。”

8

华为,年薪超过 100 万的员工人数过万。

前段时间,关于“深圳高房价正逼走华为人”的信息刷屏网络。

 

但事实是,华为员工一年收入足够买下 1.5 亿个深圳。

 

华为实行职级制度,本科、研究生入职是 13 级,博士可到 15 级;17、18 级一般是基层、中层的管理人员;21、22级就到了副总裁、总裁级别。

1)毕业进入华为三年的,年终奖一般在 15 万。

2)17、18 级的员工,税前分红约 60—70 万。

3)20 级以上的大约 3 千人,分红约 200—250 万。

4)21、22 级的,税前分红+升值超过 500 万。

5)2015 年中秋节福利:华为拿出 1.77 亿美元奖励在职员工,每人 1000 美元。

6)2016 年华为招聘计划中提到:应届毕业生起始年薪最高超过 35 万元。

一份华为给法院的回函中无意透露了华为员工的收入,其中一位 22 级员工的2015 年收入为:工资税前 99 万 + 分红税后 307万 + 奖金税后 46.5万 + 补助税后 46.6 万 = 500 万。此员工为某地区部门销售副总裁。

根据华为 2015 年年报,华为花在员工身上的钱达 1377 亿,17 万员工,人均超过 80 万。

 

如果按首付 4 成计算,1377 亿能买下价值 3442 亿的房产,按照深圳 2015 年全年新房成交额2225.8 亿计算,华为员工一年收入足够买下 1.5 亿个深圳。

 

9

任正非:除了柳传志和王石没人一起玩,我非常寂寞。

“我个人与任何政府官员没有任何私交关系,没有密切的工作伙伴;与中国任何企业家我没有往来,除了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在20年中有过两次交往外;也没有与任何媒体任何记者有交往。我个人的私人生活很痛苦,非常寂寞,找不到人一起玩。和基层员工离得更远一些,为了公司能够平衡,我得忍受这种寂寞,忍受这种孤独。”

柳传志致敬任正非:很少见面但是知音,我还是挺佩服他的,我的魄力不如他。

10

任正非: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对不起父母!

任正非44岁的时候,被南油集团开除,背负着200万元的债务,妻子也跟他离婚了。走投无路的任正非,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创立了华为。

 

任正非说:前几年条件十分艰苦,父母、侄子与我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在阳台上做饭。他们处处为我担心,生活也十分节省,攒一些钱说是为了将来救我(当时任正非背负200万债务)。

“听妹妹说,母亲去世前两个月,还与妹妹说,她存有几万元,以后留着救哥哥,他总不会永远都好。(母亲在被车撞时,她身上只装了几十元钱,又未带任何证件,是作为无名氏被110抢救的。中午吃饭时,妹妹、妹夫才发现她未回来,四处寻找,才知道遇车祸。可怜天下父母心,一个母亲的心有多纯。)当时在广东卖鱼虾,一死就十分便宜,父母他们专门买死鱼、死虾吃,说这比内地还新鲜呢!我也无暇顾及他们的生活,以致母亲糖尿病严重我还不知道,是邻居告诉我的。

1995 年我父亲也是因为在昆明街头的小摊上,买了一瓶塑料包装的软饮料喝后,拉肚子,一直到全身衰竭去世。(父亲一生谨小慎微,自知地位不高,从不乱发言而埋头在学问中,可文革时他却最早被关进牛棚,受尽屈辱。) ——摘自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结尾无需多言了,此时无声胜有声,慢慢体会吧。

任正非经典语录:

1、“王小二卖豆浆,能卖一块钱一碗,为什么要卖五毛钱?我们产品的毛利,要限定在一定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适。”

注解:有时,自己给自己的优势产品降价,不要等竞争对手进入后再降价。用抬高进入的门槛,来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反而能够获得长远的竞争优势,INTEL就是典范。
 
2、2001年,杨元庆来华为参观时,表示联想要加大研发投入,做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
 
注解:研发作为一种战略性投资,其利益与风险同时存在。
 
3、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注解:年轻人不要光从书本上学习,一定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经历的失败和磨难中学习。
 
4、任正非问人力资源部员工:“如果邓小平到华为公司应聘,我们是否录用?”
 
注解: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人/职的匹配,邓小平不是不能用,但是先要考虑清楚用来干什么?
5.1999年,内地某副市长来华为考察参观,在欢迎晚宴上,副市长问任正非:“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政府究竟应该干些什么?”任正非笑着回答到:“政府什么也不要干,政府只要把道路修好、把城市绿化好,就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
 
注解:政府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可以多听听来自企业的意见。
6.我们的战略规划办,是研究公司3-5年的发展战略,不是研究公司10年、20年之后的发展战略,我不知道公司是否能够活过20年,如果谁要能够说出20年之后华为做什么话,我就可以论证:20年后人类将不吃粮食,改吃大粪,我的道理是……
 
注解: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规划和预测五年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困难,预测20年的人,可以成为未来学家,但绝不是在企业里。
7.在华为的员工大会上,任正非提问:“2000年后华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告诉大家:是钱多得不知道如何花,你们家买房子的时候,客厅可以小一点、卧室可以小一点,但是阳台一定要大一点,还要买一个大耙子,天气好的时候,别忘了经常在阳台上晒钱,否则你的钱就全发霉了。
 
注解:钱多未必就是好事,不懂的如何合理的利用资金的话,再多的钱也会发霉。
 
8.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注解:华为才发展了十几年,绝不能算作成功,能够长期持续的存活,成就百年基业,也许才是成功。
9.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回答:不知道。任正非说:“因为我从每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注解:勤于思考,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学习。
 
10.“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
 
注解:“院土”,即任正非所说的“工程商人”。企业搞产品研发,不是搞发明创造,不是要破解歌德巴赫猜想,而是要对产品的市场成功(商业成功)负责。
  
11.华为一新员工,刚到华为时,就公司的经营战略问题,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任正非批复:“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注解:“小改进,大奖励;大建议,只鼓励”。员工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思“宏伟蓝图”、做“天下大事”上面。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企业没有任何的理解,怎么可能提出合乎实际的建议。
 
12.在一次华为公司总裁办公会上,任正非问:“毛泽东会打枪吗?谁见过毛泽东打枪?他要打枪恐怕要打到自己的脚趾头上。但是毛泽东会运动群众,会运动干部。”
注解:管理者是通过调动别人以及其他资源来完成工作,你的下属的成功决定你的成功。——惠普之道
  
13.任正非在一次董事会上说:“将来董事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我自己58岁还在学外语,你们这些常务副总裁就自己看着办吧。”
注解:言外之意,华为必须走向国际化。
  
14.任正非批复华为基本法提纲时说:“要在动力基础上健全约束机制,否则企业内部会形成布朗运动”。
注解:有规则、无动力,企业就会死水一潭;有动力、无规则,企业就会发散成无序的布朗运动,难以形成核心能力。
  
15.有一次任正非对财务总监说:“你最近进步很大,从很差进步到了比较差”。
注解:质量管理大师戴明博士从日本回美国后,遭到美国企业界抨击,指责戴明教会了日本人,增强了日本企业同美国的竞争能力。戴明博士解释说:“我并没有教日本企业任何东西,只是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就是每天进步1%”。也就是持续改进。
  
16.在新员工座谈会上,新员工问:“任正非总裁您对我们新员工最想说的是什么?”任正非回答:“自我批判、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做个踏踏实实的人。”
注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不同的,校园文化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只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企业文化有明确的商业目的,一切要以商业利益为中心。企业需要的是工程商人,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需要完成从校园人向企业人/工程商人的转变。
  
17.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不算饺子。
注解:能力再强,需要工作绩效来体现。绩效考核考评的是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过程行为和最终结果,而不是能力。
  
18.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
注解:马克思也曾经说过:“科学的入口处就是地狱的入口处”,任正非意在勉励研发人员树立刻苦献身的工作态度。有一篇文章叫《硅谷:生机盎然的坟场》,讲的是美国硅谷创业者们的故事。硅谷正是靠不断“埋葬”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才构建了今天的繁荣。
  
19.1996年,任正非听取完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工作汇报后,送给生产计划主管和销售计划主管每人一双工作靴,让他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
注解:深入实际,了解基层和上下游业务部门的需求,才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0.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参观华为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参观华为 » 任正非:不想跟政府"挂得太紧"

参观华为

学习华为的文化与管理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