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不确定性?看不清说不明白。未来就是这样的。
两年前我来参加过联想之星,本来没有什么新的内容的话,不应该来占大家的时间,今年这个题目出的让我愿意来。这个题目是经济学家心目中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我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好的答案,我所知道的经济学对这个问题也没有很好的答案。我们干这一行的就愿意再做一点探索。各位都是创业家,从事不同方向的探索,我很愿意把这个探索的结果跟各位做一个分享。
「 为什么经济学是忧郁的? 」
首先是问题很好,但是没好答案。在很长时间内,经济学被叫做一门很忧郁的学问,看未来不是那么乐观的。
当然经济学最早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看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国富论》最了不起的预言就是关于美国经济的预言。1776年他的著作发表,也是美国要闹独立的时候,他是预先预言美国独立以后会成为强大经济体的经济学家。
但是亚当·斯密以后,因为新兴资本主义的攻城掠地,迅速发展内部的矛盾也开始带来了,所以他之后的很多经济学家对经济的分析(比较悲观)。比如很有名的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长会持久地快于资源的增长,所以一定会有麻烦,一定会出问题,一定会做消极的调节。比如让疾病、战争、内乱等消除人口。因为人口压力总是不好对付,事后需要消极的调节来恢复经济生态的平衡。也因为马尔萨斯,经济学被看成一门忧郁的学问。
再往后到了《共产党宣言》,一方面是非常乐观的,跟亚当·斯密一样,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是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基于生产力的乐观看法,认定资本主义这件外套会不行,因为生产力发展会让生产关系不能适宜,会灭亡。这个判断到今天还在检验当中,一直说资本主义要灭亡,一直没有灭亡。当然后来有过苏联的努力,在一个国家生产力不发达的国家,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对马克思来说,社会主义一定是全球现象,一定是全球的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是非常乐观的估计。
像我们中国的体制先是学苏联,50年代也是非常乐观看未来。当时赫鲁晓夫说20年超过美国,我们中国说20年超过英国。所谓超英国从何超起,就抓关键指标钢铁。可是当时的国力不具备,大跃进遇到挫折。我们对整个未来的看法是越来越低,一直到过不下去日子,然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有没有乐观的成份?有,其中最乐观的判断就是世界看来有二三十年的和平,可以利用和平发展,把中国的经济搞上去。现在三十年过去了,证明这个判断是对的。对于更远大的未来到底怎么样?没有一个清楚的判断。
像我们从80年代从事改革开放研究,基本的思维模式就是危机推动改革。哪里不行了,非常不行了,建言改革,推行改革,利用很糟的情况来找到转机,一直没有说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会引导我们往前走。在思想理论上、概念上怎么回答未来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最好的语言就是柳传志讲过的不确定性。
这是1921年一位经济学家奈特用的学术论文里的一个词,说真实世界光有保险还对付不了。所谓保险就是拿经验概率推一个事情未来会不会发生。只要有概率可以发生,就可以对这个概率下一个注,买一个保险,一旦发生,赔你就可以。但是奈特认为市场经济活动未来是保险都对付不了的风险,取名叫“不确定性”。
什么叫不确定性?看不清说不明白。未来就是这样的。所谓不确定,就是经验概率也没有办法推断的未来。“不确定性”这个词翻成中文怎么翻?一位经济学家张五常说,干脆翻译成“莫测”,不可测。这跟物理学里有些看法也很一致,物理学里也有一个“不可测定理”,或者叫“不确定定理”。你看,物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对未来的看法在有些问题上是一致的,莫测。
那么莫测的世界怎么对付呢?经济学家也得出了一些今天看来经得起检验的结论,莫测的世界光靠开保险公司不行,所以一定要有一套制度,市场的制度,充分竞争的制度,财产权的制度,特别是股权合约的制度。所以股份公司比火车还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是股权,钱放进去将来不知道能不能赚钱,不像债务融资,说好多少钱,多少利,多长时间,还本付息。股权是说不清楚的,这个股将来能不能赚钱,谁也不知道,赚了股东就分红,不赚就跟着赔,死了就停盘。
经济学到目前看来,就是这一套办法。我的知识目前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为什么中国一定要走市场经济不能去搞计划经济啊?就是未来有不确定性。为什么一定要有公司体制,为什么要有清楚的产权划定,为什么要把股份公司、股票市场这套规则搞清楚、搞利落,理论基础就是因为世界的未来不确定。
「 关于不确定性的四个象限 」
参加WILL2016大会的是一批创业的人,创业要承担很大的心理压力,到底怎么想未来对现在从事的活动是正向的呢?用我的经济学知识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老觉得答案不够好。
最近有一些阅读,也有一些出去的拜访,看到有一些人是把不确定性做一些分解。Peter Thiel的著作《从0到1》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把不确定性做了进一步的分解,变成了两维对两维的矩阵,说未来是不确定性,你的看法明确吗,还是不明确?第二个看法,未来不确定,不确定也可能是好啊,意外之喜啊。不确定不是说一定要不行,或者是悲观的。
他把它分成这四个象限以后,他说各个国家在发展历史过程当中,对这四个象限会有不同的取值。美国从一战前一直到1980年、1990年,是在第一象限里面,这个象限是叫做明确的乐观,美国梦。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什么都可以碰,什么都可以试,月亮也可以上去,火星也可以上去,什么问题都可能解决。他认为美国这个主导的看未来的方式,对美国的国力强大起了巨大的作用。
当然,他说90年代之后、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变了,尤其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美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变成不明确的乐观。什么叫不明确的乐观?不是整个国家都非常有希望,但是我比较聪明,我可能有希望。所以助长了所谓的金融的机会主义,把主战场从产业移到了华尔街,移到了以钱生钱。这个看法对不对,你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我先介绍他的看法。
还有一个象限是悲观,但是不太明确,说当下的欧洲就进入了这么一个象限,不明确又悲观,所以得过且过,对任何事情没有规划,没有远大的想法,先把眼前对付过去再说。
最有意思的还有一个象限,叫做明确的悲观。哪个国家为代表?举的例子居然是我们中国。这段话我给大家读一下,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每十年翻一番,从原来穷得不得了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所有人特别是美国人拿自己的经验看中国,认为这个世界将来就是中国要领头的,唯一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就是中国人自己。
这段话读了这句话以后深受刺激,所有人都觉得你可以,我们自己觉得不行。他说中国老一代人,少年的时候经过饥荒,所有人都知道冬天会来,所有人都知道会有不幸发生,现在的好不过是侥幸而已。
这个阅读,让我对自己多少年认为比较成熟的、可靠的、经济学看未来的世界观,开始重新反思。是不是说未来不确定就算完了?是不是我们有一套体制建好了,我们就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了?不能说我今天已经想清楚了,但是我参加了一些跟创业、创新、高科技部门的互动。
「 以色列崛起的秘密 」
我多少年研究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就是危机推动改革,体制怎么解决问题,解决中国的生产力,基本在这个范围内。这两年也是机缘巧合,一个是正和岛组织了一次以色列的访问,让我跟着去了一趟,受到很大的震撼。以色列很有名,是上帝的应许之地,是流淌着奶和蜜的地方。这是写在《圣经》里的话。
你走进去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大部分是沙漠,又热又干。大家再看马克·吐温以前写的以色列——景色凄凉方面是首屈一指,山上寸草不生,色彩单调,地形不美,一切看起来都很扎眼,无遮无拦,没有远近的感觉,在这里距离不产生美丽,这是一块令人窒息、毫无希望的沉闷土地。
这是我们去拍的照片,就是沉闷的土地,年降雨量50毫米。我们腾冲到黑河的对角线年降雨量是200毫米,我们已经认为半干旱、不适应农牧的地方了。人家很多地方是50毫米,死海周围就是50毫米降雨量,里面有绿洲,有这么好的花园。怎么来的?就是靠人。
以色列在沙漠里发明了滴灌技术,我们访问了创造滴灌的这家公司,当年是工程师意外发现,所有树都会死的,就是后面公园这颗树一直活的好好的,仔细一查发现是水管渗漏,后来发现水管渗漏是一个办法。因为地面的蒸发量太大了,埋到底下把管子上扎上孔,又省水,又能保证植物的需要。真正法律意义上的以色列国土面积12000平方公里(北京是16000平方公里),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可耕地60万亩,一半国土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最后成为“欧洲厨房”,海水淡化技术出口。今天以色列的主打招牌不是农业,但农业的成就也非常令人吃惊。前段去河北,海水淡化技术用的就是以色列的,比美国的技术算下来成本低。
更厉害的是他的Startup的企业。我们都说硅谷厉害,硅谷最厉害的公司没有一个例外,都在特拉维夫的研发中心。为什么?人厉害。我们今天都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能移动?摩尔定律有一条没讲到,芯片的存储信息18个月翻一番,热量也会翻番。如果热量翻番,怎么减热?台式机还有一个风扇,手机风扇在什么地方?英特尔特拉维夫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提出这个问题攻下这个难关,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真是造福人类。谷歌天下知名,现在你做搜索,你打一个字没打完,他一下就告诉你全人类查这个字最可能出现的是哪个。这个技术是谁的?谷歌特拉维夫研发人员。
这种故事你到了以色列这么小一块地方,会一个接着一个听到。你在想,神了,这块地方靠什么?800万人,却拥有7000家Startup的企业。除美国、中国之外,这里是在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最多的国家。这么小的一个地方,拥有比美国、欧洲还高的人均创投资本。2014年,就这么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人均GDP3.5万美元。
凭什么?凭人。人凭什么,凭教育。我们中国人一直重视教育,去了以后发现以色列教育跟我们不同。什么不同呢?第一,他们信仰的力量比我们强大。那么多人,世世代代信这本书,这个故事我们读起来怪怪的,他们就信。他们5岁开始就读这本书。一本是犹太圣经,一本是多少年来犹太最出色的拉比解释《圣经》的一本书,今天有一些翻译本叫《塔木德》。这两本书每个以色列孩子5岁都要读。他们信这个非常厉害,就信不管千难万险,犹太民族将来会美好。我去了以后受触动。
还有一点,是教育方法跟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非常有信仰,但是这个信仰不是靠背、靠记、靠教条建立起来的。小孩子读圣经是两人一组、三人一组读,辩论,讨论。它的知识不是记住已有的东西,重点是探索未知的东西。这一条我们距离拉得大。我自己在教育领域工作,真是要好好反省。他们最厉害的一句话,我们代表团30多位都记住了,孩子放学回来,犹太人的母亲不问你学了什么,更不问你考了几分,就问今天你问了问题吗?问了好问题吗?从小这个思维习惯强大的生产力,会问问题。
这个民族没有别的资源,就靠人身上的知识就可以把这个国家建立起来。这位是犹太国内第一个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请他来做报告,讲他怎么成长,他的发言很感动人。他说小时候他妈妈说,走进一条河流可以顺水走,也可以逆水走,顺水好走,逆水难走,她说你要永远逆水走。什么事情有点成就就从头来,专业读好几个,到美国去读两个专业,终生教授当上后觉得没意思,回以色列。
你看《塔木德》里有一句话里非常有道理,“天下难做的事容易做成”。为什么?难做的事没别人碰。容易的事情对手一定多,难做的事情对手少。从竞争理论看,这个哲理是一流的。
「 值得学习的美国精神 」
还是回到我们今天这个问题上来,怎么看未来。
洛杉矶往东走全是沙漠地带,里面有一家公司是做太空的往返式的发动机。当然里面有很多技术介绍,我关心的是搞这些技术的人怎么想世界,怎么想未来。他们认为人类有一些使命在他们身上,地球这样下去承载不了的,人类要早做准备,要太空移民,要往火星上搬,算下来首批200万人得过去。那么远,200万人怎么去?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开班车,每天发飞船,要研发可以往返的飞船,其中关键部件就是往返的发动机。这家公司以前是70人,我们去的时候他们财务上有困难,只有40人,一干干了很多年,就是研发发动机。
他每一项都有专利保护,有一面专利墙,有了这个保护资金就可以放进去,不怕别人抄你的,完善的法律能保护这种开发。因为都放到太空去测试很贵,沙漠地带用高速的汽车跑一些数据,用摩托车跑数据,我也不懂到底怎么搞的。问题是看了以后,让我们经济学家感动,人家国家里金融危机,乱七八糟,天天枪杀人,他们有一批人不受这个干扰,一门心思解决他们的问题。我就好奇这些人怎么看未来的。他如果不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干吗干这件事情?
第二个例子,大家看看这些涂鸦,以为是一个贫民窟,走进去一看,是一个工厂破房子改造的一个公司。这就是马斯克的构想,高速列车。什么叫高速列车?在地面上修一个管道,把里面的空气抽走,真空状态,没有摩擦,车厢一节一节放里面,用高速推进的办法,一小时目标是七八百公里。第一条建在洛杉矶到旧金山。
这个想法能不能成?不知道,不确定。这个公司还有一个创造,所有工程师的工作时间全算股权,因为没有现金可以付。万一成了呢?就这么一句话。我们看了以后,说中国人怎么不想这些事呢?中国人碰到这个事就说不可能的。太空?开玩笑。我们滴滴打车现在还没有完全合法呢,太空?政府能同意吗?不同意,这个投资不是白投了?
人家就是往可能去想。这是美国社会到今天为止还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一面,想问题百无禁忌。
「 中国创新的使命 」
今天主题是对未来怎么看。所以我们真的要做一些调整,尤其是作为经济学家要做一些调整。
中国人被PeterThiel认定是明确的悲观主义,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对中国来说,最容易的发展方式就是不断学习已经在西方行之有效的模式。现在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使用更多的火电,建更多的工厂和摩天大楼,但是人口数量巨大,资源价格不断上涨,没有什么办法能够保证中国人民的生活完全赶得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里面有一些思想的瓶颈,美国的技术是解决几百万人富裕起来的技术,不进一步做技术更新,确实没有办法造福全人类。这一点美国已经比欧洲有很大的突破,欧洲贵族的生活享受的东西,到美国变成普通人、蓝领都可以享受。但是把美国模式摊到60亿、70亿全球人口上去,资源的瓶颈还是不可逾越。
出路何在?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一开始就讲了一个叫铝的故事,铝的教训。铝是地球上最多的一种资源,占地球整个质量8.3%,仅次于氧和硅,但是铝的开发一直没有解决。传说当中罗马时代就有人掌握了这个技术,把铝提炼出来作为精美的器皿献给罗马皇帝。罗马皇帝看完以后很开心,接着把这个发明者杀了,为什么?因为罗马皇帝觉得如果不把他杀了,这个技术一普及,罗马皇宫里的黄金全部贬值。一直到工业革命才有电解铝技术,才提炼出强度应用极其广泛的铝。
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资源是想法的函数,你有想法、有新的技术,资源是变化的。发达国家成熟的生活模式,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改进,比如说发电成本进一步下降。我们发电技术已经250年了,现在全世界15亿人还用不上电,30亿人勉强用的上,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也面临进一步更新才能普及到13亿中国人,10亿印度人。
这是中国创新的使命。我们大批量制造,把一个东西造得可以非常便宜,这不是缺点,问题是还不够。要在这个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研发,原创性的研发。
这本书的结论是极其乐观的,科学革命可以导致全人类的富足。读一读这个书,对我们未来的世界观、对我们从事创新有一些帮助。
最后,有几点分享。一是想法比资源重要。要敢想,想了以后还要去做,前提的前提就是要敢于相信未来。不敢相信未来,我们很多想法就自我约束了,我们这么多头脑里面很多矿就挖不出来。这不光是解决创新的问题,解决创新问题的同时要解决世界观的问题,怎么想未来的问题。
我不敢说我回答好了今天主办方的问题,但是我愿意跟各位一起努力探索一个结论,争取让一个务实的明确乐观的世界观在中国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