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家企业,联想集团与华为,在某一点上呈现着惊人的相似:创始人和他的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相差 20 多岁。这种自然性的“父与子”、“导师与学生”的年龄结构,在两家企业的成长史中是否有某些特殊的意义?
本文节选自《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故事、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该书为修订本,是作者历时3年,先后访谈了136位华为中高层管理者,访谈整理稿多达300余万字,对原著进行了超过60%的增删后完成,现已出版。
早期,处于原始积累期的华为,集结了一群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使得处于饥饿状态的华为几乎无所不能,严酷的外部环境以及贫瘠的资源,内部管理的各种挑战,都没能彻底摧毁它的组织意志,相反却使它内在的凝聚力更加强大。无疑,“导师”任正非是这个组织的灵魂与旗手。“他挥挥手,一个疯子就带一帮傻子,占领了上甘岭、华尔街……他代表了你的利益,你相信他啊。 ”华为一位高管说。
华为芯片公司总裁的感受是: “老板创业时 40 多岁,带了一批二十出头的大学生,他们比较单纯,老板给了大家一个最简单的学问——对客户好,你就好。大多数人信这个思想,发现走正道也能赚钱,也就跟着他走正道了……”
当然,前提是“傻”,是相信;信则灵,信则有正念;有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在成就组织的同时成就每个个体。 “聪明的人”大多是怀疑主义者,疑则不同心、不同路。任正非在27年之后总结道:“从公司过去的情况看,其实优秀的人都走光了,就剩下我们这些不优秀的人,我也是个阿甘,相信傻干会成功,所以我没走,你们也傻就留下了。过去傻成功了,你今天同样傻也会成功的,华为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傻,傻的人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是合作奋斗,每个人去自省吾身,去改变自己。 ”
有人问任正非:“你认为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成熟了?”任正非想了想回答:“57 岁吧,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什么在任正非的心目中最为重要?客户,”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 ,这就从根本上定义了华为文化的一元性:面向客户的多劳者、贡献者则“发财”,则“升官”,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2012 年底,华为在某国中标近 10 亿美元,攻克了多年未拿下的“大粮仓” ,公司给参与竞标的团队700 万元人民币奖金。第二年上半年,合同签订后,任正非又拍板再奖励 1 000 万元,时任所在地区部总裁说:“老板,已经奖励了,这次您请大家吃个饭就行了。”任正非很生气:“你自己吃饱了不管兄弟们死活,那我请你吃饭,把你的奖金股票工资都给我,我天天请你吃饭……”接着连打 5个电话“你要认真想想,弟兄们在一线干活不容易,要给大家分好钱啊……”地区部总裁:“老板,1 000 万元太多了,我不敢要,压力太大,哪有一个项目奖这么多的?我虽然一分钱不分,但我内疚啊。啊“任正非:”那你告诉我多少合适……”最后按 700 万元发放,等于奖励了两次……
“我们要一碗米,他不是给你一斗米,他给你十斗米;你准备了一顿大餐,他给你十根金条。 ”——华为运营商 BG 总裁邹志磊认为:“老板做的事短期内不要评价,拉长看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一个项目怎么干他不关心,只要结果,他给你政策、资源,还告诉你,这本来就是你们挣的……”
说到底,华为文化很简单,但文化纵深感很强。可以复制吗?当然可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原则,“以奋斗者为本”的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理念即可;但也难以复制,因为这种文化的一元性、纯粹性在很多组织里事实上做不到,尤其是持续的、长期的坚守更加困难。
组织文化像一枚硬币,如果两面的币值不一致就会导致混乱。“在华为做事的原则是,脑子不能长草”,邹志磊如此总结华为的用人原则。
多劳者、贡献者则“发财”,这条准则从华为创立之初到如今,始终贯彻得很彻底,由于“分配不公”引起的组织内讧、消极情绪以致团队分裂的现象在华为历史上很少发生;与此同时,多劳者、贡献者则“升官”的干部晋升机制,在华为也一直坚持得比较好。你要想快速进步,到非洲去,到艰苦地方去;你要想做“将军” ,到上甘岭去,到主航道去。华为很少讲“培养干部” ,任正非倡导的是“赛马哲学”—— 将军是打出来的,正所谓“谁培养了毛泽东?谁培养了邓小平……”
华为芯片公司总裁评价道:“公司不投机,加上理想又远大,人就被激发出来了,华为大部分人内心是有点理想主义的。公司的基本概念是朴实的,老玩花样的人在公司是不会占到便宜的,最终会被识别出来,而有贡献的奋斗者,坦荡做人做事,就会脱颖而出……”
轮值 CEO 徐直军说:“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最容易选拔干部?因为战争是残酷的,首先你要自己没死,你没死就意味着你带领的队伍打了胜仗,打了败仗你自己就被围掉了,你也就起不来了。时势造英雄,战争年代产生的干部是真正的以绩效导向为基础……”“提拔谁,选谁,构建的是在组织里的一种导向。华为这么多年关键是在各种政策方面的导向,越来越让大家感受到你只要好好干,你是有前途的,你会有更好的发展舞台……大家关注点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而不是去拉关系、拍马屁,要拍马屁到客户那拍去……”
历史上,华为考核干部的标准是绩效与关键行为相结合,这往往导致看素质(关键行为过程)觉得你可以,给你一个机会去干,淡化了绩效这个硬条件,带来的结果有可能是: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导致提拔和使用干部的随意性大,可能带来用人不公。2005 年,公司高层进行过多轮激烈讨论,甚至拍桌子争吵,最后形成决议:干部选拔以绩效为分水岭,绩效在前 25% 的才看关键行为过程,没有在前 25% 的不在提拔之列。这样,就从制度层面杜绝了徐直军所讲的“胡志明小道”现象 — 通过拉关系、走门子、攀附山头得到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