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华为CEO任正非在公司战略预备队建设汇报会上发表了题为《公司必须持续不断的、永恒的促进组织血液流动,增强优秀干部、专家的循环赋能》的讲话,他在讲话中说:“我建议成立战略预备队指导委员会,我担任指导员,三个轮值CEO作委员,李杰也是委员,和华大一样的作法。工作直接向我汇报。”
这意味着华为即将建立以“战略预备队”为主要建设目标的“中央党校”,工作直接向任正非汇报,这相当于任正非担任“中央党校”的校长。
在任正非看来,战略预备队是华为人才最为关键的转换中介,其对战略预备队的重视由来已久,咔嚓大概查了一下任正非历年的讲话,首次对战略预备队做出定义,是任正非2013年7月23日在重装旅集训营座谈会上,将“重装旅、重大项目部、项目管理资源池”定义为华为的三大战略预备队,将“后备队伍建设和继任计划”做为战略预备队的主要任务。
在最近几年任正非的讲话中,只要涉及组织建设的内容,他都会提到战备预备队的建设。为什么任正非如此重视战略预备队管理思想的宣传与推动?
这是任正非的危机意识在起作用,归纳起来有三点:
1、部分队伍已未老先衰;
2、内部激励开始钝化;
3、需要腾笼换鸟。
这些年,华为持久的胜利让内部产生了不少沉淀层,但华为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通过类似于“集体辞职”、“集体降薪”等运动式的,带有很强负面作用的管理方法来激活队伍。而必须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来予以人才的循环流动,这一机制就是建设战略预备队。
围绕战略预备队的建设思路,能力提升以项目组为中心,管理建设以代表处为基础,立足在项目管理进步的基础上,以战略预备队的方式,建立起项目管理的干部、专家资源池,并通过人员循环流动任职的方式,把先进的方法、高效的能力,传递到代表处。
通过战略预备队的建设可以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一是让参加“上甘岭战役”或“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战士,通过在战略预备队重新赋能,转化成为将军或航空母舰舰长。针对此,任正非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有些人在阿富汗呆了七八年,还没有循环出来打一次仗,只说‘这个人经过革命长期考验,爬过雪山草地,你去开航母吧’,他一开航母就会撞到暗礁上。”
二是通过在关键环节建立人才的循环流动机制,以实现后方与前方、不同模块之间的人才流动,避免因地方主义而人才板结。
三是外部高端管理者进来后,先不安排岗位,到战略预备队参加作战,在战斗中实现团队和文化融入,提高人才的存活率。
这所“中央党校”是怎样一种组织形态呢?与华为HR、华为大学又是一个什么关系?
在此之前,战备预备队基本属于自组织,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尽管任正非不断鼓吹,但各个业务板块爱建不建。在这次会议上,任正非明确要求建立了指导委员会作为“中央党校”的最高权力机构,并将战略预备队明确为华为的“能力交付平台”,以区分于华大“教学交付平台”,HR“任职交付平台”。
为什么任正非不把战略预备队的培养任务交给华为大学呢?
华为大学长期着力于基础能力的建设,既不具备战略高度,又缺乏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基本属于“我能上啥课,你就听啥课”的“1+1=2”的状态,而战略预备队需要建设的是战略系统的结构能力。因此,华为大学只能做“国家行政院”,而不能兼“中央党校”。
“中央党校”又将如何运作呢?
通过训战结合,华为在重装旅、项目管理资源池、重大项目部的战略预备队建设方面已取得一些成功经验,重装旅在技术上实施人才循环培养和执行上、项目管理资源池在推动八大员的循环进步上、重大项目部在商务和策略上、子公司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未来是否会建立“校级”行政组织还未可知,在此不妄加猜测。
华为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建立起人力资源金字塔模型,可是,模型一旦建立也就意味着僵化,华为这些年不断通过拉长金字塔顶端,形成“蜂窝”,吸引了全世界很多世界级的科学家。
但还不够!
华为又在提出炸开人才金字塔,以吸引宇宙的能量。但破坏容易,重构很难。战略预备队通过人才结构的异化,或许就是重构人才金字塔的一剂药方。建立“中央党校”恰逢其时。为此,任正非不惜发出“我们三十年大限快到了”的盛世危言。
通过“中央党校”,战略预备队逐步从市场扩大到研发、流程管理、财经等各个体系,让华为的员工从“搬石头”真正走向“修教堂”。